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蠃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局部图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四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2022-11-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 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概括据材料一说明秦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分别说明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022-11-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史记》对这场(御前会议上)辩论是这样描写的:“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

——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

——摘编自《云南志略·云南总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皆为郡县”的原因及其决策过程。结合所学,说明“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之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宋三朝“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的表现,并概述元朝“行省云南”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3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干,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版图的概况以及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并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上述系列举措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

——摘编自《金布律》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

——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3-28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7 . 天下一统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________;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
(2)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时代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他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此目标?

材料二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3)“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     
A.公元前3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早期D.公元前2世纪晚期
(4)秦始皇在全中国革除的“古人之遗法”,主要包括(     )(双选)
A.贵族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5)秦始皇创设了哪些“后世之治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积极性?
2022-10-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初诸侯国)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具体名称,并简述秦朝制度建立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应对中央集权面临的威胁而采取了哪些对策?
9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徽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微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
2024-03-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辉县市共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