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12-2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两宋以来,江南苏松常嘉湖等地区成为全国的大粮仓,但是随着江南农业的富庶,重赋的灾难又落到江南。全国赋税绝对值不断上升,而苏松常嘉湖又畸重。明中叶丘浚说的最为概括:“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江南农业在兼营商品性作物和手工业中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历几个世纪苦斗而获得的较高经济效益,却被不合理的高赋税所吞食。本来可以有所飞跃的江南农业实际上被“均调”拉平了,处于与北方相差无几的积累水平。如果不是这样,江南地区经济的突破恐怕会出现得较早;就一个地区而言,难说就不能率先经济转型?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江南地区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

“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

时代阶段特征新增故事情节节选
宋元时期萌芽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适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
明代定型期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清代鼎盛期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


根据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1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面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7 .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泉州文化遗产(部分)及价值贡献表。(注:●核心贡献;〇辅助贡献)

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价值贡献
制度保障多元社群运输网络生产基地
官方制度海神信仰社会精英宗教人士中外商人产业平民码头航标制瓷冶铁
市舶司遗址
天后(妈祖)宫
泉州文庙及学宫
开元寺(佛教寺庙)
伊斯兰教圣墓
德化窑址
安溪冶铁遗址
江口码头
六圣塔

——摘编整理自《泉州商贸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类型的泉州文化遗产并说明其价值贡献(仿照示例)。
示例:生产基地类:德化窑址、安溪冶铁遗址;反映泉州地区制瓷、冶铁等手工业发展是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
2022-02-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三 这场发生在11—13世纪的近代化变革,毫无疑问,并非由西方输入……而是基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积累和演进,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长安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是如何定位宋代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