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
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 . 明朝中后期,李贽从基于“知足”之上的“贫乐”,转向基于“不知足”之上的“富乐”;从源于“惕励”“战兢”的“无逸之乐”,转向出于闲情逸致的“逸乐”。唐寅则感慨道:“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袁中道更是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要务,“物欲”乃是人之常情。这一思潮(       
A.加速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B.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诉求
C.深刻影响了政府的政策调整D.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2023-02-05更新 | 30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甲问:“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
A.心外无物B.知行合一C.万法唯识D.格物致知
4 . 明清之际,学风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既不满意“心学”的束书不观,也不满意“理学”偏离实际的空谈义理。这一变化(     
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B.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反思
C.批判了传统儒学义利观D.体现了民众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023-11-08更新 | 226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5 . 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D.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6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

材料   下面是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一书的目录摘编。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1)文化的统一;

2)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1)玄学的崛起;

2)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3)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1)理学构建;

2)士大夫文化;

3)市民文化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

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2)早期的启蒙思想;

3)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4)“西学东渐”中断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通过研读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学看到了传统文化整体上的变革与延续,有的同学则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的继承与突破。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痛斥理学家是“伪君子”;另一个思想家颜元嘲笑理学家“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还把理学家一贯奉行的“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条改为“正其谋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他们的做法
A.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儒学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8 .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材料一 战国中期,“国家无序”和“天下不平”的局面使自觉承担“平天下”的孟子内心十分沉重。他不仅为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学说而忧,以身作则,不断与各学派之人争辩,以正人心,而且先后游历不同的诸侯国,面对杀气腾腾正在靠武力的方式争王称霸的诸侯们,坚定地宣扬自己“王道”的治国理论,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法家商鞅的变法改革思想在秦国取得功效,而孟子的“王道”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这深深地激发了孟子“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的感慨。面对生活在灾难重重中的民众,孟子对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总是怀着那份“不忍人之心”。他立足社会现状分析出现这种贫富差距的原因,得出经济不平等是战争频发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摘编自李月梅《孟子忧患意识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的诗文、著作、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他的忧患意识。政治方面,他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主张限制君权,分权众治,提出君主应放权给地方政府,加强地方自治,改革地方弊政,严把官吏的任免,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从而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社会及民生方面,顾炎武面对“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严重局面和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他主张“藏富于民”,提倡满足人民日常最基本的需要,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生活。思想方面,顾炎武抨击了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他认为应该务当世之务,主张文人应拥有羞耻之心,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学以致用,反对空谈。顾炎武的“天下”观念没有局限于传统忧患意识中一姓之兴替,而是指出亡国是亡国,亡天下是亡天下,将天下兴亡,置于整个天下的安危得失中。梁启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反复宣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摘编自李敏《顾炎武忧患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忧患意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2-01-27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2020-04-20更新 | 888次组卷 | 43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书院合计7798所,为了应对书院蓬勃发展和其教学日益扩大的需要,明清中央政府、书院以及士大夫学者一族都编制了一些教材。由于卷帙浩繁,具体教材数量尚无法准确统计。就书院教材所涉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不断发展完善的《十三经》《古文词类纂》《古文观止》以及历代法律诰令,后来增加了农学、水利、历学、象数、地理等内容。由于书院的教学宗旨、学术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书院所使用的教材也各具特色。

明朝统治者推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清初,诏令奉行“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明清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加强了官方对学术的把持,但并没有抑制住思想与学术的发展,书院学术研究的特质不仅没有泯灭,甚至在明末清初成为一种风尚。此时,私人著述丰富极大地推动了刻书风气的兴起,士大夫开始热衷于私家刻书,私家刻书以江浙两省为最盛,成书卷帙浩繁。这一时期,印刷术发明以后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特别是木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书院教材建设获得发展的原因。
2022-04-30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卷(九)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