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2019-01-30更新 | 3498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5届湖北荆门市高三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2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019-01-30更新 | 2551次组卷 | 75卷引用:湖北省宜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朱熹提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王阳明强调“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二者的言论(     
A.表明理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旨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意味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D.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2023-05-19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新教材)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形象”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2023-07-17更新 | 340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5 . 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思想(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B.推动了清代前期经济的转型
C.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D.隐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6 . 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7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019-10-12更新 | 1815次组卷 | 125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早于西方,明末清初的中国也有一场思想“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在黄宗羲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与西方启蒙殊途同归的有关“公意”与“议政”“权利”与“权力”的阐释。由于种种原因,启蒙思想在中国止于“思想”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但从黄宗羲的论证中,从梁启超的评价中可以体味到其发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意识、权力制约、地方自治、民主议政等一些具有近代宪政气息的思想因素。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9 . 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置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
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1-05-26更新 | 899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