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瞿骏在文章中谈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该学者强调(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B.辛亥革命持续的时间较长
C.长时段多维度认识辛亥革命D.辛亥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3 .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孙中山先生主要活动
1894年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建议
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1917年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年 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2023-06-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简要指出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这三股思想潮流的实践成果。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
2023-05-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地区2023届港澳台侨学生高三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2年2月,上海报界公会举行同业会议,对新政府仓促要求改用新历表示不满,指出“一国之历数,非总统一人所得私”,新历应“取便于众而颁布”,因而与会各报一致不执行改历命令,并认为这才是“尊重共和新国之国体”。这反映了(       
A.总统政治权力得到扩张B.政治观念受到了革命影响
C.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D.资产阶级寻求扩大话语权
2023-05-19更新 | 36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3-05-13更新 | 22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废除历代帝王祭祀活动,北京政府的总统们也没有用国家经费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这集中表明近代(     
A.民主政治因异族入侵而中断B.长期军阀割据导致国家财政拮据
C.家国同构宗法社会逐步解体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
2023-05-02更新 | 44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2年2月7日,黎元洪致电孙中山:“俄国将援助蒙古独立,扩张其势力范围,英国亦将扩张其势力于西藏,日本此举或欲延长其租借地期限……或更占领满洲全境。为今之计,宜速促满洲退位,恢复秩序,合力以排诸外国之要求,否则危险万状。”材料可用于探讨(     
A.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B.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D.国民民族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
2023-04-20更新 | 43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
2023-04-09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