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行使政权的最高机关;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即边区人民代表会议、由边区民民主举产生;边区高等法院受中央最高法院之管辖,边区参议会之监督,边区政府之领导,独立行使其司法职权。陕甘宁边区的政府体制(     
A.实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B.妥善处理了与国民中央政府的关系
C.得到了中国各界的认可D.有助于共产党团结各阶层各阶级抗战
2024-05-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八)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列宁和刘少奇关于中俄两国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运动的认识。这种认知差异(       
类别革命运动认识
列宁我们主要是应当注意把工人提高为革命家。职业革命家与普通革命者(工人)之
间、组织核心与外围之间,是单向由高到低的领导关系
刘少奇中共党员须克服脱离群众的“先锋主义”或“命令主义”;应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但也不能去做群众的尾巴
A.源于中俄之间国情的不同B.揭示了中俄革命道路差异的根源
C.表明俄国革命脱离了实际D.折射出中共党组织更加先进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在延安召开“五一”生产竞赛总结大会,270名劳动英雄受到表彰,这是我国工人阶级组织的第一次劳动竞赛,人们开始把劳动视为光荣的事情。这(     
A.促进了抗日民主制度的建立B.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C.扭转了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4-05-1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 辽宁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共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减息的办法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即10%),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1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减租减息政策(     
A.解决了农民与地主间的分歧B.满足了农民阶级的经济诉求
C.体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D.粉碎了日寇对根据地的扫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由于抗日根据地军需物资紧张,1938年10月八路军总部会议决定动员根据地妇女帮助部队制作 军鞋。经过动员,1941年仅岢岚、雁北等三个地区妇女就做军鞋120000余双,超出原定计划39000余双。据此可知(     
A.日伪对根据地的封锁被打破B.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力的强大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D.根据地人民一致支持党的政策
2024-05-14更新 | 1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一些旧歌谣、旧戏、旧民间文学等被改造成“新的娱乐”,如秧歌剧《捉汉奸》,演出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由此可见,当时的这一活动(     
①对传统文艺形式作了全面改动   ②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特征
③丰富了根据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④旨在传承和革新根据地的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05-1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9年,陕甘宁边区征税户主要是地主、富农,各县征税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在15%至35%之间。1941年,边区政府把征税面扩大到80%以上的群众,同时规定5斗以下的家庭不纳税。这些调整(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B.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扩大了边区政府的阶级基础D.适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中国女子大学、民族学院、卫生学校、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一批学校相继在延安创办。这反映出当时(     
A.高校内迁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B.根据地文化建设蓬勃开展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有效巩固D.群众已经摆脱了封建束缚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
2024-05-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英国记者史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在华北和华中那些匆匆忙忙地被放弃了的土地上,迫切地需要组织起大规模的游击战,来反抗这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就在日本人的后方前进——打回去”。材料中的“打回去”(     
A.避免了国土的大片沦丧B.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C.开创了游击战的新模式D.粉碎了日军的速胜计划
2024-04-29更新 | 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7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