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2 . 如图为1960年宣传画《抗灾力强更快地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画中一位姑娘扶着一捆谷物,身后小伙子在喷洒农药,远处是一座大型水利设施。由此可知
A.科学生产得到重视B.“左”倾错误抬头
C.国民经济迅速回升D.包产到户开始盛行
3 . 1958年底,毛泽东在郑州召开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会议,广泛讨论了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他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我们不能避开一切有积极意义的诸如商品、价值法则等经济范畴,而必须使用他们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是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一个国家,商品生产不是要消灭的问题,而是要大力发展。这表明毛泽东
A.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B.着手纠正一些“左”的做法
C.主张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4 . 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旨在
A.建立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
C.扭转近代畸形的工业布局D.保持工业化进程的连续性
5 . 1958年新闻报刊宣传报道了——些未经证实的跃进“捷报”,如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某农场第一生产队亩产小麦8585斤的奇迹,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亩产水稻130434斤的奇迹,河南禹县日产生铁4396吨的奇迹。这些“捷报”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左"倾思想的不断扩展
C.“一五”计划的实施D.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展开
6 . 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该措施旨在
A.推动国民经济形势好转B.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D.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7 .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8 . 阅读下表,下列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9 . 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1958年),甘肃的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远了,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这从侧面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大
10 . 如表为“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     “一五计划”表2
年份社会消费食品类衣着类用品类燃料类
1953329.8177.969.570.411
1954356.1197.371.674.213
1955364202.671.975.414.1
1956424219.394.191.818.8
19574624182.699.618.4

A.在工业建设中兼顾民生B.加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深受苏联经济建设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