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材料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觞的。丝绸既作为商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引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古国的向往。之后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于这么庞大的帝国能维持政治上的大统一,儒家及儒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被普遍接受,以及中国极少宗教战争等印象深刻且佩服。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失色。美国传教士描述“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在美国1870年间爆发了排华浪潮,中国人到处受歧视被排斥。“中国佬”、“中国蛮子”,“黄货”等贬词也由此产生。

材料二:1984﹣1985年,由于我国国内形势越来越好,改革成果显著,国外舆论纷纷变调。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邓小平同志为“1985年风云人物”,特辑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该刊虽提到我改革中的一些困难,表示了某些疑虑,但总的调子是称赞改革,而且提到世界历史的高度,称我国改革是一项伟大试验,并大加肯定和赞扬。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中国典论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20世纪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结束。


(1)阅读材料一,解读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二中,国外舆论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简述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是怎样的?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2023-05-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工作重心的转移,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百万大裁军”自上而下有组织地进行,中国的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人民军队精简整编的过程中,全军开展了积极的政治工作,使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1978年以来,人民解放军掀起了历史上空前的训练热潮和科技大练兵的高潮,并且加强了部队的文化教育。随着国防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逐步实现了常规武器精良化,有限的战略核威慑更加有效和精干。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颁布了13部军事法,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数以百计的军事法规、千余件军事规章,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落实。人民军队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一大批军事设施改为民用,并直接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

——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百万大裁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4-04-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大则国家富强。近代以来的几次科技革命,引发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调整。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率先建立了现代科学体制。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了技术发明者的热情。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促进了科学家的聚集、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价值观的普及。最终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强国。但19世纪中叶后英国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经济领域逐渐呈现了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趋势。例如,电机、变压器、二极管等关键性技术发明起源于英国,却最终在德国和美国得到大发展,科技优势地位逐渐被美、德取代。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发明,与德国共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独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长期保持全球科技和经济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既有和英国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二战后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量优秀人才的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欧美国家的科技封锁和落后于人的现实,中央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并系统地构建起了新的科技发展领导体制。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组织全国数百位专家制定《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取得一系列成果,满足了国家国防等战略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通过改革科技体制、建立创新体系,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技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高铁技术、中国天眼等一系列科技发明,对科技事业、国防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摘编自魏立帅《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成为“经济强国”及“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的原因,并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科技发展的作用。
2024-04-21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高等专科学校与职业学院两种类型的院校。1919年后德国颁布一系列诸如《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的法律法规,立法体系完备详细。“双元制”为学生提供很多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在生产实践的一线平台学习,既能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又能快速发现和掌握新的学问。2003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中企业投入103亿欧元,国家投入56亿欧元,企业占72%。

——摘编自吴建国《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没有广覆盖,配套性地方法律法规少。虽然国家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以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为主,知识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密。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的比例,几乎都在11%~13%之间徘徊,远低于国际上25%的比例标准。当前我国财政性经费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摘编自孙希《中外高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比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大运量、快速、准时、舒适的客运交通系统。1863年,伦敦的“大都会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至1924年,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美国组约等大城市相继建成地铁。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汽车产业和快速公路的退猛发展,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处于低潮。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优越性,此后数十年间,城市轨道交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也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且制式渐趋多样化。我国首都北京于1969年开始试运营第一条地铁。

——摘编自罗钦、陈菁菁主编《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材料二   19888月,重庆的轨道交通之梦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90年代初,在组织专家团队多次出国考查后,引进了适合重庆地形特色的日本单轨列车。与此同时,通过与西南交通大学、长春客车厂合作自主研发,单轨列车国产率达到60%。1997年直辖之后,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的发展,并提出要将轨道交通线发展成“巴渝特色文化的一道风景线”。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上的18座车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36幅粗犷大气的铜雕,讲述了上溯“巫山猿人”时期、下迄“五四运动”的历史文化故事;9号线红岩村站雕刻着《沁园春·雪》,站台层立柱的浮雕上雕刻着包括江姐、陈然等24位红岩英烈的头像以及介绍。随着新时代多媒体的广泛传播,重庆地铁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一些车站更是成为广大游客的打卡车站。

——摘编自张乃基《山城轨道交通三十年建设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阶段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4-05-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

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

——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

——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五十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许多城市妇女走出家庭,成为与农业相脱离的手工作坊主、雇工或女使。如(贾易)“无为人,七岁而孤,母彭氏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九市馆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是宋朝城市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她们大多是沿街、上门叫卖的小商贩,或是开中小店铺的店主。城市中还有很多依靠文化与技艺谋生的妇女,《齐东野语》就记载了一位精艺绝妙的女医邢氏。宋朝时期的酒楼上已有一些受雇为酒客斟酒换汤的妇女,还有一种临时受雇的妇女,类似于现代的钟点工。

——摘编自郭宏荣《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

材料二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的最佳方式并不是进工厂,而是做女佣。以晚清的广州为例,社会对女佣需求量很大,女佣则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她们受雇从事的家务劳动均是以往乡间家务劳动的自然延伸,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且广州地区妇女无缠足陋习,亦不忌讳抛头露面。这时的女佣,与之前的女佣已有本质区别,她们与东家建立的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没有或者基本上不存在人身依附与从属关系,成为与女工一样的职业女性,有“广州梳佣”等专门称谓。|当地竹枝词写道:“梳佣光洁小环妖,短短衣装窄窄腰。娜步湛华园外过,花香人影共娇娆。”她们的装束较为时髦,其衣饰装扮甚至被一些大家闺秀仿效。

——摘编自夏坤《晚清广州女佣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三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两性的现实差异与妇女的基本权益,纵深推进对不合理的婚丧嫁娶习俗、不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整顿(整治),基层女性不仅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限制,而且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和发展可能性。

——摘编自彭杨扬《重视基层女性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妇女走出家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晚清广州女佣与宋代职业女性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广州女佣群体兴起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女性职业选择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认识。
2024-05-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