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埃及国王森沃斯列特一世出生名的写法是“”,“”是国王的头衔“拉神之子”,国王的名字被框在一个椭圆形中,椭圆的右侧有一道象征土地的竖线。这表明古埃及(       

A.全部土地掌握在国王手中B.国王的权威受到一定限制
C.国王借助神权来维护统治D.象形文字的发展日益成熟
2 . 《牛津基督教史》的作者认为:“如果说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基本态势是学习的话,那么在日耳曼西方的基本态势就是教导别人,它传授给日耳曼人的正是它过去从罗马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这一言论认为基督教(     
A.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维护了西欧封建主统治
C.推动欧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D.束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024-04-09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国王常“巡游”各地,1398年理查二世到约克进行城市视察“巡游”,约克的官员从诺丁汉开始迎接国王。在迎接过程中,国王往往采取骑马的方式入城,国王骑在高高的马上,向下俯视民众,城市里的一切一清二楚地展现在国王面前。这一现象说明了(     
A.民族国家开始形成B.城市自治得到国家认可
C.封建王权得到强化D.封君封臣制度得到加强
2024-04-08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欧洲中世纪史书的体例单调乏味,基本上是简明的编年史、年代记,绝大多数作者不再是将军、政治家和独立人格的民间学者,历史写作为僧侣垄断。这表明(       
A.史家出身影响史书编写质量B.史书编撰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时代变迁导致史书体例变化D.史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世纪中期,英国庄园文件记载,塞格菲尔德庄园的管家下令进行土地休耕,经农民同意,双方就土地休耕达成协议。在科尔多普庄园,所有佃户都同意领主的提议,不要在某水域抓鱼。这些记载表明中世纪英国庄园(     
A.等级观念淡化B.重视契约精神C.生产效率低下D.生产活动多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753年,伦巴第人威胁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下图),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丕平出兵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这表明,当时(     

教皇斯蒂芬二世为矮子丕平实施加冕礼
A.欧洲孕育着社会转型因素B.教皇与世俗君主相互借重
C.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具备D.独立的民族教会有望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当霍亨斯陶芬王朝(注:1138—12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王室)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庶城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便组成伦巴第联盟;联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这一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7世纪至8世纪时,阿拉伯人多次向外发动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扩张而非宗教的扩张。由于阿拉伯帝国向异教徒征收的赋税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基于财政考量,阿拉伯人不强迫被征服地区的非伊斯兰教徒改变信仰。这种做法(     
A.反映了信仰自由的原则B.有利于商贸交流的环境
C.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制度D.激化了境内的民族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A.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B.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D.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

时间重要事件
1380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家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
1539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1549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其他民族语言中脱颖而出,变得像拉丁语一样高贵。
1714《拉斯塔特条约》签订以后,法语成为了最重要的国际性外交语言,流行于欧洲所有的宫廷和使馆。此后,欧洲的一切国际条约都以法语书写。
1791以杜梅尔格为首的革命者成立了“法语爱好者协会”。他们认为,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据汤晓燕《16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等整编

材料三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从“二元政治格局”走向“一元政治格局”的表现。
(2)“语言是建构民族过程中凝聚个体与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语在法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建交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2024-03-30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辽宁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