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835—1848年,德意志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掀起铁路建筑热潮。1850-1870年,德意志煤、铁、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其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这些成就(     
A.引领了欧洲工业化潮流B.为德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C.得益于国内政局的稳定D.缘于科技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2 . 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67年后,美国南方各州都废除了《黑人法典》,并制定了保障黑人人权的法律。各州“黑白混合政府”还拨出大量款项创办黑人学校,使黑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法制建设进程加快B.黑人民权得到法律承认
C.种族歧视已被消除D.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者交换农奴。农民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须交纳赎金。”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
A.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美国全境禁止奴隶制促进南北统一
2022-03-17更新 | 857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四会中学、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75年,日本政府在东京设立了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可以“让识者予以评论,让百工互相借鉴,让商贾借此开交易之途",1877年,为了筹备参加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日本政府还召开了第一届国内劝业博览会。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社会舆论对经济的监督B.促使维新政策全面落实
C.促进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D.推动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6 . 普鲁士新建立的炼铁、铁器制造和机器制造企业,为全德之冠,占70%以上。1870年,德国铁路线的长度(不包括奥地利)为18560公里,其中普鲁士的铁路里程为11520公里,全德铁路网的运营为普鲁士掌握。这说明
A.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统一的实现B.政治分裂阻碍了德国的现代化
C.近代交通决定了德国内部差异D.垄断资本的崛起推动政治转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不久的美国开启了西进运动,将东部各州的居民和外来移民不断向西迁移。另一方面,新教中的“天命注定说”自然对西进运动起到了不小的影响,这种信念在早期殖民者那里就已经萌生,在西进运动中开花结……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从最早的移民的英国人,到后来西欧人、东欧和南欧人以及中东人、南美人、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全都跑到美国去。百万、千万的人进入美国,就把.独立时的美国变成了现在的美国,它的疆界扩大了几十倍,人口增加一百倍。

材料二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美国精神”的存在,所以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但这种信念与精神,也直接为美国政府屠杀当地印第安人寻求了“上帝的”借口,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因此,西进运动的一个后果是一个巨大的美国出现了,没有西进运动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美国。

——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进运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8 .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C.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2019-05-18更新 | 262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四会中学、广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为改变这一局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希特勒B.威廉二世
C.俾斯麦D.罗伯特·沃波尔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