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实际上是选举社会。制度性的上升流动不仅成为持久的结构性流动,而且使社会的基本结构成为流动性的结构。由儒生文人作为官僚主要来源所构成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流动通道,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整合与调适功能,从而消抑了中华帝国的整体性变迁的可能性,阻止了革命的爆发。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社会上层向中间阶层和社会下层的流动性更强,贵族的衰落是常态。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展,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中间阶层向社会下层的垂直流动也屡见不鲜,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农民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租地农场主社群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耕农的下层部分转化为农业雇工。还有相当部分贫困移民选择从乡村到城镇,不再专门从事农业活动,转而从事乡村工业生产。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晚清“选举社会”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2023-01-15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中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具有丰富的水和煤铁资源。1786年时,它仅有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耸立着,但在十五年后,却发展到50个纱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在其邻近地区,短期间出现了许多拥有几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引起了对金属和机器的需要,于是伯明翰、谢菲尔德、纽尔斯卡等城市的冶铁业发展起来,伯明翰逐渐成为英国冶炼工业中心。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材料二   18501870年,恩格斯居住于曼彻斯特。这一时期他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不断增加的收入可以基本保证马克思一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同时,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也让恩格斯更深入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状况。他着手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论著总字数不少于150万字。他还关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通过撰写著作阐发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协助马克思参加国际工作协会的领导工作。

——摘编自练庆伟《恩格斯1850-1870年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
3 .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社会政治学说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也存在着保守主义思潮。这些学说的出现(     
A.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达到高潮B.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
C.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科学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提炼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2-11-24更新 | 535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11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为英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有利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泰山、汪建武《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整体水平超过中上等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已跃居世界首位。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目前,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摘编自袁贵仁《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2022-08-1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县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立,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7 . 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发明者国家发明成果
1782瓦特英国改进蒸汽机
1825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西门子德国发电机
1876贝尔美国电话机
1882爱迪生美国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人们称作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022-08-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一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这些航海壮举,是自农业在几千年前被缓慢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葡萄牙人的航行,将世界上两个充满活力和财富,却没有通航的地区连接起来。西班牙的航行,则让两个曾有人居住,但远隔万里且互不知晓的世界发生了接触。

——【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年份
国家
1890190019101913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依据材料一和上图,分别写出“葡萄牙人的航行”和“西班牙的航行”路线所对应的图中序号。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行给世界和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既联系、又区别”的基本关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空想社会主义曾经提供的源头活水。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划清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摘编自许耀桐《正确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时列宁所面临的一个课题。1921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当时,苏俄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境地,社会上对“军事共产主义”的不满情绪在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矛头指向俄共(布)的政治示威。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放弃原来的幻想与打算。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提出了“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

——摘编自左凤荣《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既联系、又区别”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思想的背景。
2022-07-2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奥斯曼帝国和清帝国的衰落,若干西欧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它们动员起整个国家进行海外扩张。工业化以最高效的工具和最致命的武器将它们在世界各地武装起来。三个世纪以来,在亚、非、美、澳诸洲的海上贸易经验使它们对世界各地的地理和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凭借这些优势,西欧征服了敌国军队,取代了当地的统治者,在世界建立了霸权。在 19 世纪末,美国和日本也作为新的帝国霸权加入了欧洲国家的行列。

——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880 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第一(较小的)世界,虽然其内部的差异悬殊,却因历史的关系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支柱;而(大得多的)第二世界,除了其与第一世界的关系……几乎不存在任何可促成其走向一致的因素。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和争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回答,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022-05-20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3月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仿真模拟(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