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召开的几次重要国际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以德黑兰会议为中心确定的
B.主要体现英美对战后世界安排的意愿
C.战后国际格局没有发生大变动
D.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2 . 1931年至1933年间,苏联进行了全面的工资改革,其中工人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的差距由以前的1:2变为1:3.8,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与勤杂工平均工资的比例由1931年的3.6:1扩大为1934年的4.3:1。这一改革
A.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B.顺应了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C.造成了苏联阶级矛盾的激化D.深化了新经济政策的改革力度
3 . 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 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下栏为宪法部分内容。它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借鉴意义在于
A.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的时机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争取民族解放
C.用法律手段抵制殖民扩张维护国家利益
D.平均分配土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1-09-27更新 | 4763次组卷 | 3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据统计,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各共和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共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这说明
A.各国切实践行了启蒙思想B.民族忧患意识日益觉醒
C.列强干预导致了革命反复D.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
2021-09-23更新 | 49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都以解决农民问题为突破口;都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都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A.经济政策应当与国情相适应B.社会制度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
C.我国复制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D.“冷战”有利于中苏加强经济合作
2021-09-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18世纪末,一些拉美土生白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有种族的后裔,开始把居住地视为自己的祖国。他们从感情上脱离了自己的同胞,否认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辈和兄弟,并高度赞扬印第安人的文化和传统,将其视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启蒙思想促进拉美地区的觉醒B.拉美地区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C.民族融合成为拉美发展的主流D.印第安人成为反殖民斗争的主力军
9 . 1941年,德国和日本分别向苏联与美国发起进攻,把二战推向顶峰。随后,美、英、苏中等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据此可知,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A.旨在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B.得益于意识形态一致性
C.致力于应对法西斯的侵略D.消除了国际社会的分歧
10 . 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总理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宣称,日本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提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这表明
A.两者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B.德日民族复仇情绪十分强烈
C.苏联是他们共同反对的对象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