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满洲,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1904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905514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

——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45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他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
2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3 . 一战后德国保守主义宣称德国要求停战时,德国军队本身仍然完好无损,而因为国内左派势力和敌人的勾结,使得国内民众出现罢工、破坏生产等情绪和行动,从而出现了关于德国战败原因的“刀刺在背传说”(如下图)。这揭示了(     

A.西方世界精神危机凸显B.舆论宣传左右战争形势
C.战后国际秩序暗含危机D.德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7日内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总统提出《十四点原则》,希望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处理战后问题。对此,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认为:“就是上帝也只以十诫为满足,威尔逊却要坚持十四点。”其态度表明法国(     
A.希望通过美国调和欧洲矛盾B.认为美国方案符合法国现实需要
C.反对美国充当世界的领导者D.不赞同制订过细的战后和平计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瓜分非洲的浪潮掀起后,各种力量的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为了平衡利益和避免得不偿失的冲突,相关国家坐到了一起。1884年,14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集会。在非洲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相关欧洲国家把一片片的非洲土地当作博弈的筹码。而实际上,欧洲国家在会议桌上拿来推去的这些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它们还弄不清楚情况也并没有实际占领。于是,柏林会议提出了一条被称作“有效占领”的原则,要求声称对某片土地有所有权的国家应对这片土地有实质性的占有和控制。根据“有效占领”原则,包括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在内的各路人士进入大大小小的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通过利诱、威逼、欺骗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去求取协议。

——摘编自刘伟才《柏林会议与瓜分非洲》

材料二   19世纪过渡到20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了……但结果却是德国最终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的协约国家及其伙伴,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化解,不可避免地又要发生一次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

——【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柏林会议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列强“重新瓜分土地”所引发的国际问题。
6 . 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D.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7 . 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就已经从事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在一战期间,少数妇女继续从事生活服务项目,大多数妇女走向有技术的工业岗位,但她们未被平等对待。在英国政府管理的工厂里,妇女与男人干同样的工作,但只能获得男人工资的50%。这表明(     
A.就业结构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调整
B.在战争中女性社会地位优于男性
C.战争为妇女群体走出家庭开创了先河
D.福利国家挫伤英国男性工作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16年,德国驻英大使卡尔·马克斯私人印刷小册子《1903—1914年我出使伦敦》,谴责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认为这必然导致德国卷入巴尔干危机,并不可避免地与俄国交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卡尔·马克斯的观点(     
A.尚未认清这场战争的本质特征
B.导致德国在巴黎和会上被宰割
C.暴露了德国共和政府内部的政策分歧
D.加速了战争向协约国有利的态势发展
2024-05-14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强迫土耳其签订十分苛刻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濒临亡国的边缘,但最终土耳其军队挫败了希腊的入侵,迫使协约国集团与土耳其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从而基本收回了丧失的主权。土耳其此举(     
A.避免了战争对主权的损害B.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修改
C.改善了与协约国集团的关系D.是对近代国际法则的改进
10 . 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大势

在这一阶役(17501914年),发生在北美英属殖民地13个州的第一次革命,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自由和平等思想的滋养,这些思想随着贸易物资和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洲。从这里,美洲革命的成功又启迪了法国思想家。美洲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成功接下来又激发了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打碎了那里的殖民锁链。与此同时,革命开始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并且这种民族国家的认同迅速传遍全世界。到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新技术(包括铁路、蒸汽船和电报)使得思想、贸易物资和人们能够来到更远的地方,穿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的距离。随着西欧的新兴国家、北美、俄国和日本开启了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全球影响加强了。这些强国接着将工业技术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块大陆。工业强国(特别是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凭借技术优势征服和占领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域。因此,在20世纪之初,主要的工业强国已经把世界划分成了大帝国,贸易、资源开发和移民的网络联系了每一个帝国。

工业和帝国锻造出来的全球联系网络并没有哺育出和谐。恰恰相反,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民族主义刺激了对自然资源、战略要地和国际地位的激烈竞争。而且,工业强国和帝国列强逐渐以种族优势为自己对世界的占领进行辩护,在所有被征服和被压迫的民族中间制造了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与列强之间的纠纷结合起来,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使得20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暴力的时代。

——摘编自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结合所学,任选材料中的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