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1 .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骑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1月—199612月在任)


(1)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3-07-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尔塔体系的创建者非常珍惜盟国间的合作关系,最终形成的战后合作计划实质上是大国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妥协的产物。斯大林放弃了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的完全否决权,罗斯福和丘吉尔则认可了苏联和波兰的新边界;斯大林同意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对日宣战,罗斯福和丘吉尔则同意苏联在远东所希望的特殊利益。尽管大国间的合作很多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实现的,但是这并不是雅尔塔体系的主流。大国的合作基础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宪章》里,“该宪章是宣扬联合国家决心为维护和平以及通过集体行动来惩罚未来侵略者而携手合作的响亮声明。”杜鲁门在战争结束后“厌倦于笼络苏联人”,开始从雅尔塔精神后退,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摘编自曹胜强《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材料二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旧的国际秩序被打乱,新的国际秩序开始重构。然而,世界格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国际秩序如何重构,各国的主张如何?中国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战略?无疑是人们所关注的。

——摘编自李景治《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国际秩序的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尔塔体系,并分析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中国贡献了怎样的方案?
2023-07-02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2023-06-11更新 | 6111次组卷 | 3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第一中学东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2023-06-11更新 | 6644次组卷 | 43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第一中学东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德两国作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历来就互为世仇。然而,二战结束后不到二十年内,两国却成功地消除历史积怨实现和解。在二战中,所有的西欧国家都输了,并从战前主宰国际事务的权力顶峰上跌落了下来,成为美苏争霸世界的配角,并随时可能成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这种反差使欧洲人感到失落,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重振昔日雄风的愿望,它们强烈要求实现欧洲的再一次复兴,这也是战后欧洲联合的思潮及运动勃兴不止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梁瑞平《战后法德和解原因探析》

材料二   法德和解是战后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下的产物,是二战后西欧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同时也是法德两国主观上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发生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两国政治上的和解和经济上的合作,去掉了防范对方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1951年,西欧6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7年通过了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协议。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使世界为之瞩目,成为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实现这一切,法德和解及合作是“不可替代的发动机”。

——摘编自程佩璇《20世纪六十年代法德和解及其历史、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德两国实现和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法德两国实现和解的历史意义。
2023-06-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

—摘编自盛斌《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   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材料三   世贸组织在2019年10月份发布的《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中显示,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大幅下调2019年和2020年的贸易增长预测,而从机构体系来看,特朗普多次扬言退出WTO,一方面企图公开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及约束税率,另一方面,阻挠新法官候选人的甄选程序,导致WTO争端解决上诉机制濒临瘫痪,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体系面临很大的威胁,逆全球化也使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国家遭遇重挫,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使得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摘编自佟家栋《自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2023-04-08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益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遇阻,贸易保护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各种非关税壁垒盛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着极端势力、民粹主义思潮扑面而来。2016年以来,随着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当选总特朗普签署并退出TPP事件交替登场,中美貿易争端,美欧贸易争端,让全球经济陷入动荡之中。在西方,一股逆全球化的流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无疑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被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称为“病态(NewAbnormal)”的现实世界,已习惯于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民族国家,正面临着令人惶恐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面对国际社会不断兴起的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呼声,我们要努力推进建设新型全球化。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的:“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カ、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当今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寒流”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为推进新型全球化提出的“中国方案”的主要内涵。
2023-09-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摘自门洪华《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 50—60年代美苏冷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前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的原因。
2023-07-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构建起“欧洲中心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只有欧洲和欧洲民族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国家历史地位的提高,西方一些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幼稚与荒谬。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建立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体系遭到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史学界进行了认真反省与思考,一些学者如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用全球文明的视野来重新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有关全球史的论著不断涌现。在全球史的起点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是1516世纪,二是1718世纪,三是20世纪。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全球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才形成的,而不是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产生了全球史。

——摘自张一平《全球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全球史的起点”,或提出新的“全球史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以往强硬的战略已难以奏效。出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开始进行有选择性的收缩。刚刚上台的尼克松提出了以“实力”“谈判”“伙伴关系”为核心的“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的成功实施,即使美国改善了与西欧、日本的关系,又使美国在亚洲实现了战略收缩,采用以越制越的方式,设法使美国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抽出脚,从而使美国在均势外交的前提下,维持霸主地位。

——摘编自《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遏制战略”研究》

材料二:尼克松在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的抓住中国。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关系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摘编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下列特征: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摘编自(美)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呈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
2023-08-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