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闰月,从中不从西,完气整度,从西不从中”。由此可知,徐光启(       

A.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推崇中体西用思想
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240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
3 .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2023-12-23更新 | 108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真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5更新 | 1823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天津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是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一些材料,这主要说明他(     
1607—1608年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
1613—1621年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
1622—1625年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
A.传播西方科学技术B.推动政府投资科研
C.注重搜集文献资料D.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李约瑟盛赞的该著作(       )
A.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C.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D.被赞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7 . 《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A.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B.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2023-06-10更新 | 494次组卷 | 10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2023-05-19更新 | 608次组卷 | 1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