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
2023-12-23更新 | 108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B.体现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特点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天工开物》记载,明朝时一些作坊可以锻造一千斤左右的铁锚,现代考古印证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据此可知,当时(     
A.实现了早期的工业化B.中外贸易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C.航运业达到较高水平D.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A.“西学东渐”初现端倪B.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徐光启主张将数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倡导数学研究和应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130多项生产技术的数据,强调通过实验测取数据,这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验数据分析B.明清的科学家致力于向西方学习
C.明清的科技体现了近代科学精神D.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中利玛窦将原图子午线投影转移,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这种做法(     
A.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
C.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D.反映了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2023-05-22更新 | 3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H7教育共同体202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
2023-05-10更新 | 129次组卷 | 54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历史(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他(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宋应星评传》

材料3   在长期实验观测、计算和深入思考下以数学公式表达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摘编自《牛顿传》

(1)据示意图指出15世纪后中西科技出现不同走向的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比较中西科技的不同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