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1853年,俄国以争夺东正教“圣地”为名,入侵奥斯曼帝国。随后,英、法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交战各国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文官制度改革
B.战败使沙俄面临空前危机引发政府着手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战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D.战争是对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冲击和挑战
2024-05-14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7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2 . 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等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评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讨论。
2024-05-10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银行,尝试构建中央银行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

材料一如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界关于“央行”建设的一些论调。

言论出处
(英国)故官商民三者合而为一,便于周转生意,得以日盛……未开国家银行以前既无此时之富有《申报》
非我自设银行,流通银币,示商民以大信,一时难收回利权,亦无以敌西商之侵溢李鸿章
欲操纵中外盈虚,非设国家银行以统摄之不可袁世凯
(改革币制首先要)设立中央银行《大公报》
秉持“银行为国民经济之总枢纽”的理念,并参照美国、加拿大等国银行条例拟定了中国银行章程梁启超

材料二1904年,庆亲王奕助上奏,“此次铸造银币,宗旨在整齐币制……而尤须设有银行,为之操纵维持,始能畅行无阻”。同年,户部尚书鹿传霖拟定试办银行章程,户部银行开始筹建,1905年正式开业。户部银行成立初期虽是“试办”,但以“立中央银行之基础”为宗旨,“实具中央银行之规模”。户部银行在博采外国中央银行之所长的同时,也借鉴了票号、钱庄等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同时,政府还赋予户部银行调和政府汇兑的职权,同时其还拥有调剂货币、监理金融的职权。1908年,清政府颁行中国首部银行法——《大清银行则例》,将户部银行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大清银行则例》对银行业务范畴做了明确限制,明确规定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法定大清银行“政府银行”的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央行”建设活动。
2023-08-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试题调研·2022年高考历史第6辑-历史现象认识不清类易错点13-18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1905年期间,孙中山渐渐走上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高举民族革命、民族建国的大旗,矛头直指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满洲统治者,“排满”是其最主要的革命口号。孙中山认为当时的满洲政府不是中国政府,满洲人也不是中国人,说“当满洲人之未入支那,不过黑龙江畔之野蛮游牧”,中国民族运动的任务就是要“将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

——摘自林齐模《从汉族国家到中华民族国家》

材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华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辛亥以前,满洲以一民族宰制于上,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复从而包围之。故当时民族主义运动,其作用在脱离满洲之宰制政策,与列强之瓜分政策。辛亥以后,满洲之宰制政策,已为国民运动所摧毁;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包围如故……今后国民党为求民族主义之贯彻,当得国内诸民族之谅解,时时晓示其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之共同利益。今国民党在宣传主义之时,正欲积集其势力,自当随国内革命势力之伸张,而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及讲求种种具体的解决民族问题之方法矣。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要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摘自《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施。这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积极意义。
2020-11-1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三一轮材料题培优训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
(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3-12-25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话题06 周年热点和学术热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论述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为晚清政府颁布的奖励及实业教育章程一览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奖励章程法规名称

颁布时间

实业教育法规名称

颁布时间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1898.7.13

奏定实业学堂通则

1903

奖励公司章程

1903

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1903

改订奖励公司章程

1906.10.7

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1903

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

1907.8.31

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1903

奖给章牌章程

1907.9.20

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

1903

奖励棉业章程

1910.1

奏定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

1903

奏定艺徒学堂章程

1903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

以“觉醒与沉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评述清政府的上述举措。(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07更新 | 270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7 .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监察官员往往“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同代学者赵翼对此也评论说:“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两位学者的评述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体系完整,垂直管理B.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C.动态监察,独立弹劾D.重上轻下,强干弱枝
8 . 宋代改变户籍制度,分主户与客户,佃农摆脱了过去只能是地主私属的卑贱身份,成为编户齐民。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户口主要按其职业进行分类
B.政府对佃农的人身束缚减轻
C.户籍制度的变革适应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D.主客户之分违背了征税标准的变化趋势
2023-07-27更新 | 30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9 . 南宋叶适评述北宋制度设计:“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这反映了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建立完备法制体系B.制度设计过于僵化
C.政府行政效率低下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