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9年,乾隆帝派遣清军平定天山南北叛乱。他认为汉时西域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落皆曾屯戍,有为内属者。唐朝开府,扩地及西北边,今遗址久烟,遂以新附旧疆之意将该地区命名为新疆,并设伊犁将军负责统辖。1878年,左宗棠率军平定入侵的阿古柏势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下令将沉重的徭役制改为按亩征收赋税;开辟移民开垦地区,允许回汉人民赴南疆生产生活;实行屯田制,发展种桑产业和边境贸易;聘请德国技师用机器勘探矿源,创办阿克苏制造局和库车火药局;兴建义务学堂,科举录用大量少数民族考生。在他多次建议下,清政府改变只理军政不管民事的体制,于1884年把将军辖区改为新疆行省。

——据纪大椿《论晚清新疆以建省为中心的改革》等

材料二1949年解放军进疆前后,当地农牧业生产尚处于粗放阶段,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勾结国民党残部和土匪不断煽动叛乱,对新政权造成极大威胁。在解放军迅速平定叛乱后,1953年5月,新疆军区将部队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发扬大生产运动传统,揭开在辽阔的荒原上屯垦戍边的序幕。部队不仅实现了粮油自给,而且将大量棉花运往内地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在全疆推广各种先进生产方式和科技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1954年10月,根据中央命令,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使命。

——据宗永平《试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屯垦戍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乾隆将天山南北称为“旧疆”的历史依据,并概括晚清左宗棠治疆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心垦戍边”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地理、人文原因,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有着一定的差距,容易引发多种多样的边疆问题。因此历朝统治者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制定,积极经略边疆。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朝设立云南、四川行省进行管辖,并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迁,人民五亿不团圆”。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伴随着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摘编自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民族平等”内涵的变化,并简述中共为实现民族平等所做的努力。
4 . 《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的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2020-03-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3
5 . 政治形态、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共同赋予且构成了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材料一 “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美国总统的信(1906年)

材料二 “美国政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赔偿1165万美元之外,所余1200万美元,实为浮数,受之有愧,应以之退还中国……美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宜招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

——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的咨文(1907年)

材料三 (清华学堂办学宗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

材料四 高、中等两科的教授科目(1911年)

中等科科目高等科科目
修身、国文、英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历史、外国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地文地质、手工、图画、体操修身、国文、英文、世界历史、美国史、高等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物学、法文或德文、拉丁文、手工、图画、体操。

——据《清华学堂章程》整理


(1)“庚子赔款”缘于哪一历史事件?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真实目的为何?”
(2)依据材料三,“清华学堂办学宗旨”是什么?提出此办学宗旨的社会背景主要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从动机与效果的视角评述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和“帮助中国厉行教育”的影响?
2020-03-03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2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72年明神宗十岁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同年,张居正成为明皇朝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史称:“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权势,张居正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前五年着重从政治上整顿官府和吏治,后五年重点转向经济改革。为了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包括月考、岁考,建立起严密的考核制度。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将赋役以及土贡方物等杂征皆合并为一项,一律征银,按人丁和田亩分摊;赋役额数以州县为单位,原有赋役额不准减少;赋役额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九个月后,明神宗下诏削去张居正的官秩,并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大多付之东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新政的目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的历史进步性及改革失败的根本原。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民国初年,司法改组主要在许世英任上推行,司法官任用资格为“法政三年毕业且有经验者”,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员离职,大量法证新人成为司法官,人事变动甚巨。司法本为讲求实践经验之职业,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继任者梁启超、章宗祥等推行司法官甄别,意在拔用“合格而能胜任之人才”,并取得一定成效。及至民国十年左右,司法“旧人”几无踪影,可见,司法人事新陈代谢之速

——摘编自李在全《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司法官群体分流与重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国初年的司法改革。
2020-02-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15-21)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0 .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机要改革,商鞅变法一直是历代争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股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异同的原因。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三中“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直接结果?这一措施对秦汉时期的政治转型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你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就后矛盾?说明你的理由。
2020-01-25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2月第01期(考点15-2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