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

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

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

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原因。
2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变迁导致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实行文官制度前,英国实行恩赐制,官员的任免决定于国王的意志。1621年,著名学者罗伯特·伯顿在其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中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1733年3月号《绅士杂志》说:“所有的著作家都赞同这样的看法:中国人在治国之术方面超过所有的民族,……官爵不是世袭的,……官员是一年一度在中国大城市中选拔出来的。”政治新闻记者优斯塔斯·布格尔,著名外交家、作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等人在《伦敦指南》、《伦敦杂志》、《工匠》和《雾都杂志》上都用中国的准则、箴言和习惯做法来攻击执政者,提出中国根据学识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值得效仿的。这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摘编自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促使科举制度对英国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用具体史实论证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
2024-02-0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撤销文官部,将文官管理纳入内阁和财政部;裁撤冗员,用合同制取代终身制,限制文官工资增长幅度;加强对高级文官的控制。这些措施(     
A.保证了文官政治中立B.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C.维护了文官常任原则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反映的是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年份1871年1881年1891年1901年1914年1922年1939年
人数538745087979241116413280900317721387400
A.文官制度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B.文官集团已基本垄断国家政治权力
C.政党政治弊端加剧了英国冗官问题D.生产力发展助推国家管理职能扩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6 . 1881年7月美国总统加菲尔德被求职未成的共和党人吉托刺杀身亡。后者曾经在总统选举中帮助加菲尔德成功竞选。下图漫画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事件(图中英文大意:是给我职位还是给我你的性命?)。这说明此时美国(     
A.文官制度遭到破坏B.官员选拔遵循一定程序
C.国家政局激烈动荡D.官员录用制度亟需改革
7 . 历史阐释

16-19世纪上半期三大洲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


欧洲亚洲美洲
16世纪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九十五条论纲》发布;《至尊法案》颁布;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官职恩赐制盛行。八股取士;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化;乡约逐渐改为宣讲“六谕”;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17世纪《权利法案》被接受;《战争与和平法》出版;凡尔赛宫修建。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中俄《尼布楚条约》;日本锁国加强。“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墨西哥爆发黄热病。
18世纪珍妮机被发明;法国大革命爆发。军机处设立;《大清律例》制定;马戛尔尼使团来华。1787年宪法颁布;政党分肥制形成;海地爆发起义。
19世纪上半期《拿破仑法典》颁布;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维也纳体系形成。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西属拉丁美洲独立;门罗宣言。
从上表中任选三个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事件,论题明确,事件要有关联性,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A.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2023-08-18更新 | 379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中高级文官雇人代职现象习以为常。如内政部书记员布莱次克,每年用81磅13先令雇人代职,而他自己则为大法官厅高级文官威廉·弗累泽代职,年收入达227磅3先令。这一材料揭示了(     
A.封建专制王权下的腐败现象B.英国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必要性
C.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初期的不足D.责任内阁制存在“政党分肥”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023-06-17更新 | 481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西省静乐县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