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推动了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的形成,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统一,进而使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繁荣。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新兴商人阶级需要谋求更多的保护,以使他们免受战争的侵害和封建主们任意征收苛捐杂税的压迫,商人阶级开始寻求与各国君主合作,君主与新兴商人阶级结成联盟。在商人阶级的支持下,君主力量在得到加强的同时又由于资本主义的凝聚性,使得上到拥有雄厚资本的贵族、大商人,下到拥有部分资本的小商人通通聚集到一起。在资本快速流通的同时,社会人之间的交往也趋于频繁,社会流动加快,广泛的民众阶层也开始参与原本只有上层阶级掌控的政治经济活动,至此,“同质性社会”逐步形成。

——摘编自秦初蕾《新航路开辟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从16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拉开了西欧国家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伴随着1492年美洲的发现,世界开始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中连成一个整体。到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接连获得四次战争胜利的英国,确立了西北欧国家的霸权。殖民扩张的首要条件就是强大的军力,在17世纪,荷兰率先进行军事改革后,欧洲的传统强国都相继完成了职业化军队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兵员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欧洲军队的改革步伐却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在战争中总结经验,到19世纪,推行全球帝国主义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摘编自张智豪、韩琦《1763年到1945年:殖民扩张、世界大战与法律移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维护和平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等,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 《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是二战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宪法性文件,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正常运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保障,大国一致原则一直是维持国际政治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则。美英不顾安理会其他三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令安理会威信严重受损,人们开始怀疑联合国安理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法国、俄罗斯与美英在对伊动武上分歧深刻,安理会面临分裂的危险。

——摘编自肖又贤《单边主义战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破坏》


(1)据材料一,比较17-18世纪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法原则的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不同的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在制约战争、维护和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前期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族官员或习鲜卑语,或置译令史。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鲜卑很可能没有文字),太武帝遣使至嘎仙洞祭拜先人,也使用汉文书写铭文。随着越来越多汉人进入北魏政权,鲜汉官员言语沟通、文书用语与口头用语的差异等问题愈加凸显,不仅行政效率受到较大制约,也易导致鲜汉官员分化对垒。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原以汉字表音、多有缀语的鲜卑姓也由此改为汉姓,这一措施由上层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交游雅集、吟咏谈玄的风气,正是以汉语的使用与普及为基础。

——摘编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为隋唐大一统创造条件》

材料二 11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和中世纪前后的英国在推行共同语言上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语言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意义。
4 . 外交体系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构建了一种“华夷秩序”。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但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且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这些藩属国一旦遭受外敌入侵,中央王朝会出兵援助;而他们前来进贡时,本朝皇帝会给予高出贡品数倍的重礼,以示恩惠。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等

材料二   1648年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且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这一体系改变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然而,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它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摘编自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拿破仑战争亦加速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传播,推动了1815年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这一秩序没有常设机构,在发生国际危机时任何成员国均可召集并主持召开相应的会议。

——摘编自陈安迪《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等


(1)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外交体系的不同特点。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国际秩序的变革”。
2023-01-12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英国留给世界的遗产不仅是工业化、民主化、世界化、城市化这些现代化有形的标志,而且还创造了通向现代化的有效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在这种秩序下英国的世俗权力相对衰弱,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社会的政治生活;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也没有“忠诚”于国家的思想: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也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感”之类的特殊情感等。

——摘编自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英国在迈入现代化之前,有两场影响英国历史进程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和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而玫瑰战争使英国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使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百年战争和威克里夫宗教改革。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英语地位上升,法语地位则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人物:杰弗里乔叟(13401400年)是英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更是以《乌托邦》一书彪炳史册,特别是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这位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奠定了英国现代文学的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亨利八世与至尊法案(见下图油画):公元1534年,亨利入世与枢密院高级官员进行商议,一致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告教会权力被收缴,王权建立起对英国的专制统治。


材料二   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等。

——摘编自[荷兰]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实质,并以此为视角阐述17世纪国际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基本理念。并用一句话概括《战争与和平法》的历史地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英国民族国家

材料一 吉登斯教授把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之前的国家称为“传统国家”,认为这是一个本质上具有裂变性的社会。传统国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数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尤为显著的是传统国家只有边陲而无边界。本质上,中世纪的国家根本没有民族国家所具有的重要要素——主权。

——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

材料二 英国大事记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215年,英国通过《大宪章》

1337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入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8年,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87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

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流行

1854年,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英国“传统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差异。
(2)阅读材料二,从中选取三个典型事件分析其与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
2023-05-07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接触外交事务以后,李鸿章获得了许多国际法知识,逐渐有了一些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在讨论各国驻华公使觐见同治帝礼仪的问题时,李鸿章提出:“既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理相待”“中国无权能变其各国之例”。他在奏折中曾经指出洋人提出的修约要求“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盖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明确主张“关税乃中国自主之权”。李鸿章敏锐地认识到列强内部存在矛盾,如果能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则能在弱国外交的不利形势下维护国家的利益。但他坚持“两国立约,所应遵守之责,不拘式款如何,有明言而立者,有默许而立者,均当谨守”。

——摘编自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1)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对国际法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04-03更新 | 350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思想的淡漠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传统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的必然表现,也是梁启超和20世纪初期的先进分子们在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我国幅员寥廓,交通不便,国家统一之观念,本已未能深入人心”,加上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摧残,以致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出现“人民与国家休戚漠不相关”的悲哀。

——摘编自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

材料二   从最初的1314世纪近百年的积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内部的工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离出来……于是一场以文化思想,艺术领域的改革——文艺复兴,便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涨时期。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次高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家思想的淡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