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
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2 . 1950年至1954年,在中央决策部署下,宁夏有计划地培养、提拔干部:省县两级主要在职干部中吸收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区级吸收农村党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注重培养提拔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除在行政系统干部中物色外,也可吸收当地民主人士和少数民族中思想进步的人士。这表明党中央
A.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工作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022-01-03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是1962-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自费来华游客统计表(部分)。该表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
人数(单位:从约50约40012893915
所占外国来华游客总数比例5%39.8%53.3%87%

A.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调整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D.万隆会议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2021-12-28更新 | 576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太和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4 . 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
C.各民族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5 . 1957年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D.联邦制不利于各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2021-11-17更新 | 206次组卷 | 1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
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
2021-10-24更新 | 1419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7 . 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2021-02-02更新 | 1004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图2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同法制、人治是对立的……“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指出材料一中“法治”的本质,材料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的民主政治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10 .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
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年金砖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2020-09-23更新 | 358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