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成功完成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国家,其传统的敞田村社在近现代的土地流转操作中,以圈地的形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尤其在议会圈地形式下的土地流转公共决策(议会圈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既让各种土地利益相关者有序地进行了民主参与决策,同时兼顾了村庄社群的公共利益,还增强了公权力(议会)的权威,保障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对我国当前汲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以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富有启示意义。

——摘编自洪闫华、何洪涛《英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公共决策》

材料二   美国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国政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根据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农业现代化同样具有代表性,并对后续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联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家的政策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并对苏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摘编自邹书源《美国苏联农业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必须承认,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挑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人均耕地面积分别由前两次国土调查的1.59亩/人和1.52亩/人,降至第三次调查的1.36亩/人,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的均田分配与农户的分户经营,不仅造成户均耕地面积狭小,而且造成地块细碎分散,从而构成了改善农业生产率的重要约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2019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仍然高达5403.59万吨,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达到139.17万吨和240.77万吨,远高于世界平均使用强度。

——摘编自罗必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流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美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差异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并谈谈英美苏三国农业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3-04-2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3·江苏南通·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2023-04-17更新 | 534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8年,法国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的农业合作社才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农业合作社法》《农业指导法》《合作社调整法》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局限于技术,采购、销售、扩展到从产前、产中、产后,甚至包括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中国的农业合作化是在1951年农民互助组基础上,由政府提出指导,如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的决议》、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等,到1956年下半年合作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在当时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农业合作社成为了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手段和方式,它使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截至2015年,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53.11万家,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近58倍。在出资总额方面,2015年年底出资总额高达3.23万亿元,相比2007年增加了的107倍。截至2015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约为81万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2.9%,以农产品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约为43.6万家,位居第二位。一些合作社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组建合作社联合社。近年来,各地不仅涌现出诸如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社、消费合作社、旅游合作社等其他合作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组建的劳务合作社,以精准扶贫为追求、以财政扶持资金为支撑的扶贫合作社。

——摘编自《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报告(2019)》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法农业合作社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经验。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与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有很多重视粮食储备的诗句。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摘编自赵纪萍《学习时报》

材料二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末,它是由少数私人基金会赞助的,基础是维护美国家庭所代表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富和权力的目的,这些家庭被称为“东海岸。通过该项目资助的隐藏表单在能源、教育、医学、生物学、外交政策和其他领域扩大其影响力、计划主宰世界。自1950年代以来,通过美元贬值、政府补贴、高科技等不断巩固其在世界农业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应商。在美国跨国农业巨头—嘉吉游说下,世界粮食库存在1970年代初已跌至历史低点。在粮食武器思想的指引下,粮食—金融—能源战略,确保了美国控制全球石油、谷物和其他重要的战略资源,最终维护了美元的金融帝国。                                                  

——摘编自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2022-09-10更新 | 33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是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时期,其中,农村人口增长了近60%,粮食供应压力增大。1560年以后,农业革命在英国悄然兴起。当时,英国西部已经实行了早期形式的轮作制。英格兰人逐步把可轮换式农业、三圃制、革命性作物、畜牧业和可耕地结合起来,发明了诺福克四茬轮作制。17世纪,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提高了英国人的抗饥荒能力。18世纪起,议会简化了圈地程序,涌现出许多拥有大地产的地主,人们常常把低质量的农场改造为精耕细作型的可耕地。到了18世纪,土地私有产权完全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最终,英国不但粮食生产增加,而且在18世纪的前几十年,还成为粮食的出口国。

——摘编自尹翔硕等《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50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 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要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业仓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江西德安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1971年,袁隆平团队把10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协作攻关下,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从而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隆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