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医药学方面,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能掌握切脉、望色、听声等诊断方法和针灸、汤液、熨 帖等治疗方法。到了秦代,始皇焚书,但保留了医药书。淳于意是西汉文帝时的良医。《史记》里记载 了他的25例医案,各有病理、辨症、治疗和预后,可以看出淳于意的医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约在 西汉初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以问答形式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对血液循环作了首创 性的论述,指出了切脉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书中对44类311 种病症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还提 出了“治病必求于本”和疾病预防的宝贵思想。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大量 药物学知识,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它详细地记载了药 物性能、采集时间、采集方法、主治病症以及药物的配合运用。这两部书是中国医学体系和药物学体 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隋唐时期,国际医药交流更为广泛。隋唐以前,中国与国外的医药交流,特别是中医对国外的影 响主要在日本、朝鲜,从隋唐时代起则与印度、阿拉伯等有了更广泛的往来。在繁荣的中日文化交流 方面,医学仍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此时日本大量引进中国医学,他们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医药 学,大量输入中国医药书籍,甚至将中国兴办的医学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几乎原样搬到日本,并以 《大宝律令》的形式形成制度。在此时期朝鲜医学也经历了与日本大致相似的情况,朝鲜化的中国医 学在朝鲜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同时也传播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印度所谓的“神州上药”,即指中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中医药交流产生的影响。
2024-04-3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万历年间瘟疫流行。旱灾经常与瘟疫相伴随,使瘟疫迅速蔓延,加重瘟疫的危害性。旱灾有时还伴随蝗灾,旱灾导致禾稼尽,饥荒不断,粮价飞涨,人相食。“民饥多疫”是万历年间瘟疫发生的典型特征。除了旱蝗灾外,受地理环境影响,一些地区受到其他灾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灾害同样与瘟疫相伴随。像一些地区经常受到水灾影响,如上海嘉定县万历三年乙亥,大水疫。万历年间的瘟疫除了与其他灾害相伴随的特点外,还有种类复杂多样、患者症状不一、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万历年间瘟疫流行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还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朝廷停止大型工程,诏免灾区夏粮秋税,留以充赈并督促地方官员维护好社会秩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了万历年间一些应对瘟疫医术高明、积极作出贡献的医生,如浙江周行县蔡系施药,救活数万人。

——摘编自王金鹏《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1)根据材料,分析明代万历年间瘟疫的流行特点。
(2)根据材料,概括明朝防治瘟疫的措施。
3 . 阅读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徽宗赵佶倡导“治病良法,仁政先务”,宋前期的中书门下和元丰改制后的三省六部作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与文书下达,以及信息渠道的沟通与保障等。翰林医官院作为中央最高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疫病流行期间派医、巡诊、赐药和救治病人等。尚书省和剂局负责制造各类药物。医学机构、临时医院和慈善机构,成为国家防疫取得成效的制度保障和关键所在。宋代地方政府有关医学的职能也有所扩大,防治疫病、推广医书、发展州县医学教育和打击巫术等成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地方乡绅、医学家、僧人、道士和普通民众等社会民众力量,在宋代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辅助性作用,尤其在自然灾害和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广大乡村地区,地方乡绅、民间医学家和宗教人士等建立的救助机构,救济活动更为直接,效果也较为明显。

——韩毅研究员的《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公共卫生状况恶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沿袭中世纪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与工业社会的要求相脱节。在19世纪之前,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一直处于地方层面,由地方当局进行管理,受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国家和中央不插手地方事务。在1835年立法中,中央政府已经感觉到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结构进行重组以使他们能够应付“低层政治’的挑战,他们希望完善“二元政体“结构,以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于是,通过公共卫生立法,英国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到19世纪中期,“应该”这样试验性的规定渐渐出现在卫生立法中: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第10部分,在不卫生的地区赋予这个法案强制力,但是这个法案只包含权力,而不包含义务,在付诸实践时没有义务做任何事情。然而,1866年《卫生法案》的第49部分‘卫生立法的语法需要强制性语气的功效。”

——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朝时期防疫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防疫制度的变化原因,与宋代相比有何不同,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英国近代的防疫措施对今天世界防疫有何启发?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是近代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20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5岁获得物理,化学双博士学位。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菌只能来自细菌本身的繁殖,而不会凭空产生。通过实验,他还发现牛奶变酸是那些太小、不用显微镜根本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导致的,这些微小的生物后来被称为酵母菌和乳酸菌。这些发现为法国酿酒工业奠定了科学基础,巴斯德研发的“巴氏消毒法”也被沿用至今。1882年,巴斯德转向研究狂犬病问题,几百次实验失败后,终于在1885年取得临床实验的成功。1889年,法国成立巴斯德研究所,并将研发成熟的狂犬疫苗投入使用。为纪念巴斯德对预防狂犬病所作的贡献,巴斯德逝世的日期——928日——被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摘编自马任义《是谁,发明了第一支狂犬疫苗?》


(1)根据材料,指出巴斯德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进步的时代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府中长期负责济贫事务的查德威克通过出版调查报告来引起政府重视。1844年,恩格斯也在英国进行深入的调查,对英国城市公共卫生恶劣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向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控诉。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全面介入卫生管制,注重立法规范与制度建设,先后通过创建卫生总署、枢密院医务部与地方政府事务部等机构统筹管理公共卫生,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此后,英国社会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大大降低,曾一度让英国人闻风丧胆的全球性霍乱于1866年第四次爆发后就再也没有大规模流行了。经过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到19世纪末,英国已拥有了一套实施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基础——完整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宁波气候湿热加之开埠通商,疫病容易滋生,政府采取设立时疫医院、完善公共设施、注射疫苗、举行夏季卫生运动会和卫生展览会来防治疫病的流行。为了改善城区环境卫生,政府陆续制定《公立医院暂行章程》等法律法规并在城区执行,还加强城市饮食卫生的管理,在饮食摊贩和饮用水管理上出台了严苛的管理措施。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以商人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在时疫救治方面,宁波民间力量更是不遗余力,发挥了巨大作用。1927年设市的宁波制定了相应的城市建设计划,并设立了专门负责的卫生管理机构——卫生局,取代了之前隶属于警察厅的卫生部门,到1936年一个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事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吴美蓉《民国时期宁波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宁波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西方公共卫生事业获得发展的共同影响。
2023-06-03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
2023-05-17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河北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药材随着商旅沿着丝绸之路流布世界各地,《马可·波罗行纪》中有肃州生产、贩卖中药材的记载。13世纪的波斯宰相拉什德曾派年轻医生远行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并用波斯文写成了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唐苏克拉玛》。17世纪40年代来华传教士卜弥格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著有《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1688年,俄国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术,之后传到了西欧,盛行一时。19世纪,《英国医学杂志》相继报道了中国针灸疗法。20世纪,法国人苏理莫昂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著有《真正的中国针灸术》。中医只是西方医疗的补充手段,西方民众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了具有东方地域特征的药材和针灸。

     ——摘编自王亚丽等《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明朝末年,伴随着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当时传入的主要是解剖学、生理学知识。19世纪,医学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特别表现在与中医学相较更有实力的外科学上,如白内障手术、乙醚麻醉法等。一些有见识的中医学家已开始了融通中西医的活动。清朝末年,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自办医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开设医学科和医学实业馆。医疗保健制度、公共卫生与防疫等也开始仿效西方施行。到1912年,随着共和政府的建立,万象更新,现代医事制度也随之确立,西医大行其道,传统的中医被屏蔽于这一系统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甚至提出“废止中医案”,中医界据理力争,如张锡纯主张中西医理相同,应取长补短,和衷共济。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东渐加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2023-03-23更新 | 44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关中、河东发生疫情后,朝廷派“医贵药疗之”。贞观十五年(641年)三月,“襄城、宫、泽州疾疫,遣医就疗”。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贞元十二年(796年),唐德宗也“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颁于州府”。大和六年(832年),“杭州八县灾疫,赈米七万石”,唐文宗下《拯恤疾疫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唐武宗开成五年(840年),“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除其徭”。

——摘编自李胜伟《唐代疫病流行与政府应对措施浅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政府应对疫病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代应对疫病灾荒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2-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