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为主,慢慢的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

《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金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域的直接污染。宋代政府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官员的考核目标中。宋代政府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4 . 【西医东渐与中医的发展】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2023-09-0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恩”2024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

历史时期阶段概况
春秋战国到汉末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晋到五代医学理论无显著发展,主要是实践医学的进步和药物品种及方剂更加丰富,同时域,外医学(如印度医学)和药物(如乳香、胡椒、安息香、檀香等)传入。
宋金元时期把药理与医理结合,以思辨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来解释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明到清前期一方面对经典医书进行注解与再整理,另一方面创建温病学说。至此,在外感热病方面,伤寒学说与湿病学说并存,理法方药更臻完善。
晚清、民国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挑战,形成中西医并存局面。发生中医存废之争;1936年《中医条例》颁布,中医合法地位得以确认。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作出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法律上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201771日实施第一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刘芳、罗雄等《略论中医学史》


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阶段,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023-09-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医与中药】

材料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医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另外,唐代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其中《备急千金要方》中还用专门的篇目《大医精诚》详细论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历程及成果,提炼中医药学中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观念。
7 . 【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一   18401900年主要教会医院(诊所)简表   

时间地点名称创办人备注
1842.11广州广州医院伯驾美国公理会
1843厦门诊所赫伯恩美国长老会
1844.1上海中国医院(后称仁济医院)洛克哈特影鬼伦敦会
1845宁波眼科医院麦高恩美国浸礼会
1848福州诊所怀特美国美以美会
1866汉口仁济医院史密斯英国伦敦会
1881天津马大夫医院马根基英国伦敦会

材料二   20世纪后主要教会医学院简表(部分)   

时间地点名称所属教会备注
1904济南共和医道学堂美国浸礼会、北美长老会齐鲁大学医学院前身
1906北京协和医学堂英国伦敦会、美国长老会1915年称协和医科大学
1911成都华西协和大学1914年开设医科
1914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美国雅礼会湘雅医学院前身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三   1879年,李鸿章的夫人罹患重病,遍寻中医无果的情况下由西医诊治并得以康复。李鸿章从此开始“信任西医”。

1890年李鸿章为医学传教士洪士提反的《万国药方》作序,在该序中,他不仅指出了中医、中药的不足,而且还对西方医药、解剖学、医学教育等都有较高的评价……他认为西医在一定程度上可补中医之不足,主张中西医会通。

——摘编自李传斌《李鸿章与近代西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2023-04-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朝代

主体

主要成就或方法

西周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战国至西汉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许多医家搜集、整理、
综合而成
《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汉朝

政府

“民疾疫者,含空邸第,为置医药”。

华佗

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辩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全书82卷,临床百科全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生之苦”。

政府组织苏敬等人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出现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朝

叶天士

《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2020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药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药材随着商旅沿着丝绸之路流布世界各地,《马可·波罗行纪》中有肃州生产、贩卖中药材的记载。13世纪的波斯宰相拉什德曾派年轻医生远行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并用波斯文写成了系统介绍中国科学与医学成就的《唐苏克拉玛》。17世纪40年代来华传教士卜弥格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著有《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1688年,俄国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术,之后传到了西欧,盛行一时。19世纪,《英国医学杂志》相继报道了中国针灸疗法。20世纪,法国人苏理莫昂专门从事针灸临床与教学,著有《真正的中国针灸术》。中医只是西方医疗的补充手段,西方民众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了具有东方地域特征的药材和针灸。

     ——摘编自王亚丽等《从中医西传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明朝末年,伴随着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当时传入的主要是解剖学、生理学知识。19世纪,医学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特别表现在与中医学相较更有实力的外科学上,如白内障手术、乙醚麻醉法等。一些有见识的中医学家已开始了融通中西医的活动。清朝末年,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自办医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开设医学科和医学实业馆。医疗保健制度、公共卫生与防疫等也开始仿效西方施行。到1912年,随着共和政府的建立,万象更新,现代医事制度也随之确立,西医大行其道,传统的中医被屏蔽于这一系统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甚至提出“废止中医案”,中医界据理力争,如张锡纯主张中西医理相同,应取长补短,和衷共济。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东渐加速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2023-03-23更新 | 443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