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风等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猫辄,在欧洲平均每400人中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设立检疫,以后的伦敦、巴黎等也颁布了一些防止传染病的法规。中世纪医学基本上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祷,发展成所谓的“寺院医学”,他们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秀荣著《西方医疗社会史》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德国人弗兰克(17451821)写成《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其中就谈到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很多问题。同时,还有人呼吁改善监狱卫生、解放精神病人。但这类活动主要是个人活动,直到19世纪,政府才逐渐重视这些问题。

——摘编自【英】基尔·沃丁顿《欧洲医疗五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疾病治疗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欧洲医学取得进步的主要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与瘟疫相互搏斗的过程中,17世纪英国的防疫体系真正走向了体系化,英国世俗政府在这时期取得了对于国内外事务的治理大权,成为防疫系统的主体,旧有的教会救治机构不再生效。英国构建了中央—地方两级防疫体系,防疫法令颁布逐渐统一。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伦敦法令》,改变了以往对于隔离病人“敬而远之”的态度,安排专门的马车夫运送病人去隔离医院,能够让病人尽可能地得到救助。法令还充分考虑了家庭隔离的不足,公开要求各城镇在周边空地设立防疫隔离场所,解决了隔离医院救助人数有限和家庭隔离造成家人感染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许晋《英国瘟疫治理政策研究:以伦敦大瘟疫为中心》

材料二   19世纪德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与其相配的医疗体系也逐步完善。普鲁士在1842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在该法案中强调社会救济原则,不再以属地原则为主,所在社区有义务对病人进行照顾。1876年时,每388.7人中就有1名专业人员,专业医生成功取代非专业医生和外科医生。普鲁士的公立医院从1822年的155家上升到1876年的12122家。在1852年,每121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到了3年后的1855年,每86.8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

——摘编自赵戈晨《19世纪德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瘟疫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最早的一次鼠疫发生在6世纪的查士丁尼帝国。14世纪的欧洲战争频繁,加之粮食歉收,助推了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据记载,该病最初流行于亚洲内地,后经君士坦丁堡延至意大利、法国,14世纪中叶又传入英国、德国乃至俄罗斯,夺走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引发劳动力工资增长、货币租税形成以及采邑制度和契约义务的瓦解。在14世纪,该病在西班牙先后爆发了6次,在意大利爆发了3次;14~17世纪里,在法国爆发了6次。至1720年,马赛暴发的鼠疫,则是欧洲最后一次鼠疫。至20世纪,随着青霉素等药物出现,鼠疫才被人们制服。对于鼠疫,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 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那情形仿佛干柴凑着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这不仅使得怀疑论兴起,还引发人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摘编自高玉宽《中世纪欧洲鼠疫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20~1921年,东北鼠疫肇始于海拉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当地旱獭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此时恰逢俄境动荡,沙俄白军纷纷东窜,我境满海各站,俄兵充塞街衢,车站秩序混乱。部分居民害怕被检查,发病时不敢报告,病死后或弃尸荒野,最终鼠疫经由铁路蔓延至东北全境乃至境外。面对疫情,奉天政府则颁布《各省区筹赈办法大纲》将救灾款项交由地方解决。疫情爆发后,哈尔滨防疫医院院长伍连德提出:由华人力求清洁,自为预防的建议,后亲赴海拉尔调查,通过化验确证为肺疫菌(鼠疫),并公布其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政府则设立防疫总处,统计病例,并出版防疫日报,专门报道鼠疫的流行情况、政府的防疫措施。政府还发布了养阴清肺汤、神仙活命汤等供居民购买或配置。社会大型医疗机构对染疫患者进行收容及治疗,民间的个体医生也开门为鼠疫患者进行诊疗。此外,官商居民不待警界之传谕,已各严行防范,均于住室、街道,满垫石灰

——摘编自梁坤莲《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与社会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1921年东北鼠疫流行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鼠疫防治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1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清林学校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 《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为“都厕”;唐及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讲述了里典甲向上级报告,发现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疠(即麻风病),于是将患疠病的丙送到疠迁所隔离。 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 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 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 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

——摘编自张剑光 王晓洁《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来华传教士就在一些通商口岸创办了很多教会医院和私人诊所,教会医院工作逐渐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和上层社会的认可。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到十八世纪末期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到了广州一带。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香港政府首先对民众进行隔离和检疫,尽量控制感染者与健康人群接触,防疫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康广仁在《知新报》上特设专栏介绍西医学知识,谭嗣同则将西医学概念与他的政治伦理相融合,编著了《仁学》一书。1917-1918年,山西、绥远鼠疫流行期间,民国政府于1917年成立中央防疫处,内务部组织了防疫委员会,会同外交、财政、陆军、交通等部所选派委员,召开会议,动员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防疫工作。因此,中国近代的卫生制度和防疫机制,在冲突和调适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防疫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武帝“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唐前期有的佛寺设置了疠(麻风病)人坊,僧侣替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武周末期,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政府遂于长安年间(701-704年)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因病坊置于寺院,悲田使对病坊仅行监督之权。

——张志云《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

材料二:文艺复兴给医学带来了两个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解剖学之父”安德鲁斯·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对盖伦主义造成巨大冲击。16 世纪至17 世纪,伽利略、笛卡尔等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纷纷加入到医学研究领域,医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革命促进了听诊器、眼底镜、皮下注射的发明以及镇静安眠剂氯醛和麻醉剂氯仿等化学有机物合成,改善了手术条件,使用乙醚等麻醉术和消毒术逐渐流行起来,开始进入消毒与无菌时代,使得外科技术迅猛发展。

——李文辉等《西方医学简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

材料三:美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长期以来,多任美国总统试图引入全民医保制度,终因受到有关利益集团反对和自由主义观念禁锢而搁浅。于2014年1月1 日正式实施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将3200万美国公民强制性纳入医保范围。但新法案的推进仍遇到医师协会、富人、律师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的较大阻力。目前,有17 个州选择退出医疗救助扩展计划,5个州保持观望态度。

——谭相东、张俊华《美国医疗卫生发展改革新趋势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悲田养病坊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及中华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述推动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控制疫病传播方面取得的两项重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缺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概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是近代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20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5岁获得物理,化学双博士学位。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菌只能来自细菌本身的繁殖,而不会凭空产生。通过实验,他还发现牛奶变酸是那些太小、不用显微镜根本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导致的,这些微小的生物后来被称为酵母菌和乳酸菌。这些发现为法国酿酒工业奠定了科学基础,巴斯德研发的“巴氏消毒法”也被沿用至今。1882年,巴斯德转向研究狂犬病问题,几百次实验失败后,终于在1885年取得临床实验的成功。1889年,法国成立巴斯德研究所,并将研发成熟的狂犬疫苗投入使用。为纪念巴斯德对预防狂犬病所作的贡献,巴斯德逝世的日期——928日——被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摘编自马任义《是谁,发明了第一支狂犬疫苗?》


(1)根据材料,指出巴斯德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进步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医与中药】

材料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医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另外,唐代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其中《备急千金要方》中还用专门的篇目《大医精诚》详细论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历程及成果,提炼中医药学中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观念。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