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史研究认为,甲骨文最早记载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

——摘编自《独秀文存》

材料三   鲁迅先生在为父求医的过程中,对当时中医的许多弊病产生了直观的认识,这使他成为了一位“反中医者”。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把中医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迷信、荒唐的手段和中国人无知、愚弱的陈旧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中医进行了全面甚至极端的批判。但是鲁迅先生也曾反复研究并且多次赞扬《本草纲目》,说是“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他对其它中医的精华典籍也十分珍重。

——摘编自皮国立《医疗与近代社会——试析鲁迅的反中医情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鲁迅对中医态度的共同点及产生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9月,惨烈的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率先在马恩河以北营建了大型堑壕工事。西线战场大部分常年受中纬西风控制,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持续的降水让前线士兵长期处于湿寒的泥泞之中,掩体里夯实的地面上散落着石块和肮脏的垃圾、干草、纸张、空箱子和邮寄包裹袋,堑壕内的生活空间通常是狭小、阴暗的。堑壕势必成为老鼠的绝佳住所。

据德军堑壕期刊记载:一个士兵有次在掩体里写信,外面有人喊他出去,当他半个小时后回来时发现信纸不见了,钢笔也被老鼠啃成了几段。法国堑壕期刊有篇拟人化的文章戏谑了一个场景:一只老鼠在夜晚沿铁丝跑出洞,使挂在铁丝上的空罐子咔咔作响。一个哨兵开了枪,接着六个人开了枪,随后双方的机枪开始扫射,火炮也轮番轰炸,持续了半个小时。

——摘编自贾珺、考舸《“一战”西线堑壕中的人鼠关系》


(1)根据材料,说明堑壕中鼠患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鼠患带来的危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疫病流行,吴有性、张介宾、李时珍等对疫病进行深入探究,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疫病诊疗体系。他们指出,患疫之人多内伤不足……需注意养生防疫,调摄饮食。明代医家认为可通过消杀虫害,清洁水源,熏蒸衣物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他们指出,疫病邪气多从口鼻而入,使用多种预防疫病的方药,擅用芳香类药物,包括雄黄、降香、香油、宣圣辟瘟丹、福建香茶饼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洗浴、熏烧、喷洒等法治疗。

——摘编自李董男《明代医家扶正驱邪防疫方法探析》

材料二   1939年以后,日军在共产党根据地散播细菌,制造疫情。1940年,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专门卫生防疫领导机构,当年5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边区各区县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创办一批中西医合作的新式医疗机构。陕甘宁边区组织卫生知识宣传队、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等。此外,在各根据地卫生防疫网络和专业药厂支持下,根据地开始普及全民预防接种,1941-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群众防疫接种人数就达11万人,预防注射人数达7723人。

——摘编自白孟宸《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医家在防疫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敌后根据地在防疫方面的成功经验。
2023-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夏,八国联军攻占天津,随后在天津设立了临时政府委员会,史称“都统衙门”,都统衙门设立了一套近代化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天津进行近代化的整治和管理。其中设有卫生局,引入了卫生警察制度、城市集秽处理机制和防疫检疫制度等近代卫生行政制度。《辛丑条约》签订后,1902年8月,袁世凯代表清政府在天津从都统衙门手中收回了对天津的治权。在列强的要求下,袁世凯保留了卫生局,并制定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等规章制度。依据章程,卫生局的施政范围较广,但实际施行的主要是清洁街道和参与由海关主持的卫生检疫事务。在清末新政的变革大湖中,类于近代化的中央卫生机构在中国出现。

——摘编自陈小卡《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史》

材料二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卫生行政管理,于1927年4月在内政部下置卫生司,掌管卫生行政事宜,1928年11月改设卫生部。根据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的《卫生部组织法》,卫生部设总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五司;另设中央卫生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其后又陆续增设中央医院、中央卫生试验所、西北防疫处、蒙绥防疫处、麻醉药品经理处、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及各海关检疫所等机构,中央卫生行政体制渐形完备。同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省设卫生处,市县设卫生局,各大海港及国境要冲地设海陆检疫所,1931年4月,撤销卫生部,改设卫生署,隶属于内政部,内设总务、医政、保健三科。1932年9月,全国经济委员会设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负青创设各项卫生事业的实验与研究;内政部与教育部还合设医学、助产、护士教育委员会;教育部设有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规划并推进医学教育工作。

——摘编自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卫生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于晚清卫生事业的发展,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卫生事业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2023-05-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省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次流感,爆发于一战后期,从1918年3月延续至1920年3月。一战时出现的流感使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深受其害。在巴黎,平均每周有1200人丧生;在英格兰地区,每周死亡人数超出4000人;在美国,近50万人死亡;在德国,40万人死于该病,30%的军人丧失战斗力。大量的人员损耗使交战双方均产生了厌战情绪,士气低落。特别是德军,许多士兵逃离战场甚至发动起义,革命运动遍及全国,帝制崩溃。第二波流感消失后,协约国恢复攻势,德国放弃抵抗,于1918年11月签署了投降书,一战结束。大批适龄劳动力病死引发劳动力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大流感对于人为收入的增长具有“巨大而强劲”的推动作用。大流感改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促使许多国家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部门。

——摘编自陈景彪《“西班牙大流感”的真相与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西班牙大流感”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班牙大流感”的影响。
2023-04-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材料二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脑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3-04-2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医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是在政府干预下建立的医疗卫生制度,却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宋代政府对医学的高度重视,进而建立起一整套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特点较为突出的医疗卫生制度,两宋时期从而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医药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宋代是一个着眼防内的封建王朝,十分注重文士的培养和选拔,在京师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培养了一般官员的后备人才,还设有律学、算学、医学等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促使医学队伍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宋徽宗时期,在国子监另设医学,以吸引儒生学医,形成特殊的儒医现象,逐步改变了医生在士大夫阶层心目中的形象。

——摘编自刘清明《宋代医疗卫生制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坚持和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不仅中央和地方成立相关机构,而且积极探索并确立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旧中国文化卫生落后,管理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卫生事业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党和政府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不仅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还积极培养卫生人才,尤其注重改变农村地区卫生落后的状况,卫生部于1951年相继颁布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卫生机构——卫生所。1952年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悍然发动细菌战,为了粉碎美帝阴谋,政府开展子了遍及城乡,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各种卫生制度随之也健全起来,不仅提高了全民的健康卫生意识,也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摘编自汪勇《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卫生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历史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中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六个阶段,宋代的发展进步尤为显著。在宋代,学者们冲破经书传统的训话义疏,重视对医药学药物疗效原理的探究,并注重实践。北宋医学家寇宗爽著有《本草衍义》《嘉枯本草》和《本草图经》等药物学著作。北宋唐慎在其成就的基础上整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其载药共1748种,并汇集多位医者的药物资料,医方更加全面、丰富。此外,政府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医药典籍——《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录》200卷,对诊断、处方、审脉、用药、针灸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不断整理,也成为医学界的百科全书。宋慈著有《洗冤集录》,涉及药理学、病理学、尸体解剖学、法医技术等各个方面。这些极大的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科学体系的形成。

——摘编自李彦然《论宋代儒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尤为显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尤为显著的影响。
2023-02-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统计,现存中医图书至少有12000多种。以下为部分典籍一览表:

中国古代部分中医典籍表

成书时间书名地位
战国《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唐朝《新修本草》(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宋慈《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东方药物巨典”

       ——根据沈金鳌《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医籍从一开始就以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为基础,故各种唯物与唯心史观、有神与无神论、哲学与辨证观点都在中医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本中医书都可以拿来作为中医临床的直接用书,越是大部头的书籍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总是先有“古人云”、“经曰”等,然后才是作者的发挥与创新。明清时期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医学全书、丛书、总录等,这些书籍不仅论述有条理,而且引文有出处,使后人观之一目了然。

       ——摘编自李今庸《古医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依托古代医学典籍弘扬中医学文化。
2022-11-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文献记载:“荆楚之俗,自古信师巫,然而近世为尤盛。”“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病不求医,杀人祭鬼。”有感染疫病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使人请命于五通仙人。”咸淳七年,两浙东路温州永嘉瘟疫,民众恐慌,乱服药物。听说圣散子方有效,于是争相服用。

宋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社会防治疫病的核心力量,历朝皇帝重视医学,积极发展医学,乾道年间,宋孝宗发布敕令,严厉禁止“同居亲疾病辄相弃绝”,违者“杖一百”。苏轼在杭州防治疫病时设立的“病坊”,因成效卓著而被保留了下来,后被更名为“安乐坊”。宋代医学家、宗教人士和地方乡绅是疫病防治的重要基层力量,他们或施舍粥药,或捐献家资以及编撰方书等。

——摘编自韩毅《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普通民众对疫病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防治疫病的特点及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