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41年,拜占庭帝国控制下的地中海世界爆发了首次大规模流行的鼠疫,由于当时正处于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统治时期,故称为“查士丁尼瘟疫”。主导民众精神生活的教会一再强调“上帝惩罚”而造成思想混乱和巫术迷信横行。参与防疫的医生和护理人员缺乏合理的预案,仓促应对瘟疫,穷于被动应付,在处理尸体上采取一些简单原始的措施,草草埋葬了事,更因缺乏治疗药物而加重了瘟疫扩散。政府救济活动无序,大饥荒导致和加剧了社会混乱。

——陈志强《公元6世纪地中海大瘟疫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成为宋代流行最广泛的传染病,约发生93次大规模的流行。政府是否决定对疫病采取应对措施,关键在于地方官吏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和准确。宋代建立健全了信息流通渠道,将政府、医家和民间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包括疫情的收集、上报、接收、处理、传播和使用。政府还对参与疫病救治的官员,按其救活人数予以升迁和奖惩。疫病发生时,政府常常命令翰林医官院、大医局等派遣医学人员前往疫病流行区巡诊、赐药,向朝廷汇报疫情流行情况并提出应对建议。南宋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

——韩毅《宋代政府应对疫病的历史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査士丁尼瘟疫”加剧扩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府应对疫病的经验。参照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府应该在灾疫防治中发挥的作用。
2024-05-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天灾频仍,导致了连年疾疫,这不仅使当时的医家们面临“拯救夭枉”的历史责任,也为他们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自幼嗜好医学,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他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较正确地反映了急性传染病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急性传染病诊治的丰富经验,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直至今日,日本还有不少医家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伤寒杂病论》得以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价值。
2024-04-01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中医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角色、地位不同、社会生态变迁与人体身心技能及疾病有密切关系。西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放疗等。药物治疗使用特定的药物来直接干预人体的生理过程,以改善病情;手术通过外科手段切除或修复病变组织达到治疗效果,放疗通过使用放射线照射病变部位, 杀死或抑制异常细胞的生产。老百姓说“西医治急病,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擅长手术,中医擅长调理”。

——摘编自张登本等《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在医疗卫生领域,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医疗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编自朱恒鹏《医疗改革的特征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4-03-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0年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鼠疫,在另一个层面也是中日俄美之间的政治博弈。日本势力渐强,不断侵夺东北地方的政治权力,清政府却依然要尊重日方的领事裁判权。而力不从心的俄国自日俄战争失败后,在远东地区便成收缩防守之势,加上国内局势动荡,无力继续扩张,但仍然要保住在东北的“治外法权”。美国力求平衡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这也是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在东北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美]威廉·萨默斯《东北博弈:环境与地缘政治1910-1911》

材料二   面对东北地界因1910年鼠疫造成的6万人死亡,中美俄达成共识,国际社会坐下来讨论鼠疫防治是当务之急,清政府加强公共卫生权力以遏制日本的蚕食更是迫在眉睫。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

由于中美之间的医疗合作以及清政府努力掌握了技术优势,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支持。会后,清政府组建了“北满防疫事务管理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同时创办了中国东北的第一所现代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会后,主导防疫工作的伍联德和他的团队采取有效措施三个月控制了鼠疫。

——摘编自程龙《防疫与博弈:清末鼠疫背后的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面对中国东北鼠疫中日俄美四国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东北鼠疫对中国的影响。
2024-01-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至今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在中医药学体系中,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这个体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阶段的成就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1958年在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号召下,中央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从国家根本大法上保证了传统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药在中国古代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都有哪些发展?
2024·江苏南通·一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宋元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相对积极的政策相比,人口更多、瘟疫更为频繁的明清时期变得日渐消极了。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面担负起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其中的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病救疗活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瘟疫,但在《清实录》中却鲜有反映。疫情无法“上达天听”,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编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3-10-28更新 | 35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中医界人士开始组织社团,创办中医期刊。晚清中医期刊倡导不拘门户,广泛向外界征稿以交换知识,有着不同思想、主张和学说的人士通过期刊这一新媒介,参与到中医学术文化重构中来。晚清中医期刊的创办人、编辑、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晚清中医期刊多以发扬中医、振兴医学为宗旨,努力沟通中西医学,传递新思想,“交换智识”,保医保种保国;既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又注重开展商业性活动,期刊编辑采录文章时严谨不苟,纠正了传统医学中的一些偏颇谬论,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三者间日趋分化,采取读者自行订阅为主、赠阅为辅的模式,逐渐将读者定位从知识分子拓展至普通大众。这些尝试和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转型发展,且促进了近代中医期刊出版市场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刘希洋《中国近代大众医学读物的传播与接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医期刊出版业兴起的意义。
2023-07-24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朝代

主体

主要成就或方法

西周

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战国至西汉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许多医家搜集、整理、
综合而成
《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汉朝

政府

“民疾疫者,含空邸第,为置医药”。

华佗

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辩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全书82卷,临床百科全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众生之苦”。

政府组织苏敬等人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出现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朝

叶天士

《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   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2020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医药的历史价值。
2023-03-25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国古代先民对疫病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伤寒杂病论》《温疫论》等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古人战胜疫病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统治阶级对疫病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皇帝们一方面下诏罪己,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汉元帝“……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宋徽宗设置“安济坊”(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医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明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制度……有清一代在明代疫病治理方略的基础上,又有改进。

——摘编自《中国古代防疫措施探析》《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变迁》等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政府防治疫情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疫情防治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