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传统医学)有些治疗是有利的,有些治疗则毫无意义。像民间习俗一样,医学理论也是粗糙的经验主义,而且极端武断。在中国,则同时有几个名医共享神圣的地位。临床诊断每每套用既有理论术语,牵强附会地加以解释,治疗方法也因而歧义互见。在欧洲,以医学院和医疗机构为中心的专业机构,可能决定了对新疾病的更为系统性的反应。随着18世纪的到来,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而且直到1850年之后,医学技术与医疗机构才开始对人类存活和人口增长产生大规模的影响。

——根据【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请结合史实,简要评价作者对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看法。
2024-04-30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居延汉简》中有军医、医方、诊案、疾病的记载,有军用药函、药盛橐以及驻军疾病负伤统计簿、医护人员记勤簿。《汉书》记载了当时救护用的专门车辆;《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了最早的野战医院。这一时期,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还有一些传染病从国外流入国内,而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涉及临床各科,华佗的外科麻醉术等,尤其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

——王琳等《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

材料二   从1998年到2010年,用了12年时间,我国医保制度覆盖13亿以上居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社会化的“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标志着中国全民医保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

——孙淑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就取得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全民医保”体系的内容,并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但一部分药材作为重要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在这些地方,中医知识为当地医学吸收、借鉴,为当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

——据于智华《中医》

材料二   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

1916年《博医会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创办)上,马士敦医生以“中国缠足之恶”为题,对中国的缠脚风俗进行了报道,并利用X线技术对缠足产生的危害作了说明。

《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

1937年,柯达公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投放了X光机系列广告。其中一则广告写道:“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验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医逐渐边缘化。民国时期陆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如“废除中医中药”“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使本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是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和中药材传播到欧洲的几种途径。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结合所学,请写出它的作者、书名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武帝“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唐前期有的佛寺设置了疠(麻风病)人坊,僧侣替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武周末期,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政府遂于长安年间(701-704年)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因病坊置于寺院,悲田使对病坊仅行监督之权。

——张志云《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

材料二:文艺复兴给医学带来了两个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解剖学之父”安德鲁斯·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对盖伦主义造成巨大冲击。16 世纪至17 世纪,伽利略、笛卡尔等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纷纷加入到医学研究领域,医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革命促进了听诊器、眼底镜、皮下注射的发明以及镇静安眠剂氯醛和麻醉剂氯仿等化学有机物合成,改善了手术条件,使用乙醚等麻醉术和消毒术逐渐流行起来,开始进入消毒与无菌时代,使得外科技术迅猛发展。

——李文辉等《西方医学简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

材料三:美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长期以来,多任美国总统试图引入全民医保制度,终因受到有关利益集团反对和自由主义观念禁锢而搁浅。于2014年1月1 日正式实施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将3200万美国公民强制性纳入医保范围。但新法案的推进仍遇到医师协会、富人、律师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的较大阻力。目前,有17 个州选择退出医疗救助扩展计划,5个州保持观望态度。

——谭相东、张俊华《美国医疗卫生发展改革新趋势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悲田养病坊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及中华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述推动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控制疫病传播方面取得的两项重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缺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概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琉古纪元第143年(公元前169/8年)巴比伦的一篇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上出现的希腊语人名基本上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和公元前161年之后。这些名字的拥有者绝大多数肯定都是巴比伦人,其中很多人的父亲都只有巴比伦当地的名字。

——摘编自徐晓旭、贾瑞霞《丝绸之路与希腊化城市》

材料二唐朝医药学与前代医药学相比,无论是在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临床医学还是医学教育方面都获得重大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医学中的外科、眼科、催眠术和医方等,都被介绍到中国。在印度长期定居的唐代高僧义净,常用中药处方和药材为印度民众治疗疾病。随着景教在中国的盛行,中国医学进一步传入阿拉伯等地。阿拉伯医生兼哲学家伊本·西那的《医典》总结了东、西方的医学知识,我国唐代所发明的琪针、用烙铁烧灼狂犬病人伤口等治疗方法,也都收录其中。阿拉伯人也把一些药方及医疗技术传入中国,唐初已有的治疗痢疾的悖散汤,就是从大秦(东罗马)、波斯传入我国的。

——王颜、屈华《唐代关中地区医药学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

材料三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了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胡适开宗明义便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十六字”方针,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指出,“新思潮”亦即新文化运动的“唯一目的”是要“再造文明”,而要“再造文明”,除了研究“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的“种种问题”外,还要“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一方面要大力地“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巴比伦人希腊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文化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医药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新思潮”文化观念的特质。结合胡适关于“新思潮”的阐释,从思想文化角度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6 . 世界历史上的疫病,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30年。希腊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次瘟疫,雅典文明几乎覆灭。公元541年,瘟疫开始袭击东罗马帝国,这次瘟疫经后世查明是鼠疫。这次鼠疫十分严重,最高时一天死亡1.6万人,东罗马帝国因此一蹶不振。

——据(英)乔治·格罗特《希腊史》等整理

材料二   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席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1353年抵达俄罗斯。此次瘟疫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次瘟疫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摘编自(美)约翰·艾伯斯《黑死病:13481350年大瘟疫》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至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公元前430年“雅典文明”的本质特征,写出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列举欧洲死于疫病“天花”的帝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指出14—17世纪“未曾预料的方向”的具体事件。
(3)有人说“西班牙流感”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陷入僵持的原因以及加速结束的原因。
2023-08-28更新 | 22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7 . 病有所医与全民健康关乎民生福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议题和核心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太医署有医博士和助教各1人,学生40人,此外还有针博士、按摩博士等。此外,唐政府还在地方各州设立医学博士和助教。唐玄宗时发布了《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要求“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等,先令所司表荐,兼自闻达,敕限以满,须加考试”。乾元三年,规定了具体的考试科目,“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

——彭炳金《论唐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

材料二   《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人民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1843年,英美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第一家西医院。短短一年时间,该院治疗的病人达1万余人,不仅有上海的居民,还有苏州等附近城镇的患者。这些传教士到沪后便开始推广西医种痘法和外科消毒法。传教医生还多次进行传染病和流行病调查。当时部分朝廷官员也向传教医生咨询有关公共卫生、卫生设施、房屋建筑给排水、医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880年,租界成立卫生处,采纳了传教士提出的用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的建议。

——颜贇《近代上海西医的传入及其活动》

材料三   新医改10余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的目标基本实现。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以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普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全民医保制度,需要逐步从实现病有所医的城乡统一,走向推动健康中国的健康治理。

——翟绍果《从病有所医到健康中国的历史逻辑、机制体系与实现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时期医术科在科举中所属的类别,分析医术科考试推行的作用。列举唐代中医药学有代表性的著作。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医传入上海的时代背景,结合史实,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的“全民医保制度”的内容,简析其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3-07-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材料二   儒道两家的环保思想虽然都极其关怀自然环境,但儒家主张顺应自然,合理地可持续性地利用自然,其态度是积极的,而道家则一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态度是消极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仁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是用来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范畴,道家的核心范畴是“道”,其特点就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下为。正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基础不同,导致了两种环保思想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儒家继续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而道家则发展成道教。儒家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环保思想,而且越来越具有实用性,而道家则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较少提出具体主张,其可操作性不强。

——摘编自方明星《中国古代环境立法略论——从儒道环保思想出发》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部医学著作的理论特点和历史地位,并列举明代在防疫与药学方面的三项成就。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儒道两家环保思想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并列举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两个核心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关于粮食问题的基本方针。
2023-05-0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西医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必然发生“独特魅力”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态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辩证论治”。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光防、既病防变、后防复”。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掌、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

时间地点名称创办人备注
1842.11广州广州医院伯驾美国公理会
1843厦门诊所赫伯恩美国长老会
1844.1上海中国医院(后称仁济医院)洛克哈特(又译雒魏林)英国伦敦会
1844厦门厦门医院赫本尼美国长老会
1845宁波眼科医院麦高恩(又译玛高温)美国浸礼会
1845广州Lun一hing街诊所德万美国浸礼会
1848广州金利埠医院(惠爱医院)合信英国伦敦会
1848福州诊所怀特美国美以美会

——摘引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三19世纪末西方列强不断侵犯中国的主权,同时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大量涌入中国。面对民族的危机,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改良以拯救民族危亡,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改良思潮,中医界亦受到改良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一些人看到西方医学的长处,欲将中西医学汇通,以发展中国医学,并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在客观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作为学术上的派别称作中西医汇通派。汇通派基本宗旨是吸取西医之长以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

——摘引自陕西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医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医药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西医东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西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10 .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公元前770-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14-19世纪的明清是我国两个疫灾高峰期。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中国温暖期疫灾稀少,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材料二

中国古代对疫病认识的概况

时期

概况

先秦、两汉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温病、疫病病名。

汉末三国

《伤寒杂病论》对疫病的发病、转归、变证论述较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晋隋唐

医者对疫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特征认识更加明确。《千金方》等所载治疫之方,法同方殊,为后世明清温病学派治疫所推崇。

宋金元

各医家学术争鸣,《伤寒总病论》《东垣试效方》《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防疫治疫体系。

明清

明代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学说。清代刘奎首创治温疫八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被广泛应用。
在各医家的努力与推动下,疫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瘟疫学派,建立了完整的瘟疫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张宁《历代疫病流行与中医防治概况》

材料三 人们为了应对全球传染病的肆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创建了许多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对传染病的控制转向国际化行动……在与瘟疫的较量中,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新的致命传染病还会不时地出现。面对传染病,应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尽管人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惊恐,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为战胜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摘自张大庆《人类与瘟疫的不懈斗争》


(1)从时空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疫灾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以疟疾的防治为例,说明中医药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3)写出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3-02-03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