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出处主要观点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变化》中国南部通往印度的通道出现的时间,早于从中国西北部通往国外通道出现的时间
伍加伧、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战国时四川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到印度的
胡绍华《西南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前的两个多世纪内,西南地区就出现了一条国际交通大道……这是我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最古老道路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西南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通;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线,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却从未长期间断过

——摘编自梁州《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2023-06-21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文献记载缺失的内容,因考古发掘而变得丰满,那些通过出遗迹和文物所还原的历史,改变了我们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在探讨中国陶瓷的海上贸易线路时首先使用的,与中国古代外销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又有日本学者以中国陶瓷在海外各地的流布情况为基础,将这条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陶瓷贸易与交流的海上贸易线路,称为“陶瓷之路”,认为它连接了“中世纪东西两个世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外交通史研究中,“海上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中外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概念,且一般将其作为“丝绸之路”概念在海上的延伸。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往往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而“海丝申遗”工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2021年,温州在建设城市主干道望江路下穿工程时,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温州地标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遗址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发掘成果如下:

区域

发掘内容

亮点

东端水门头区

奉恩水城门以外、水门河沿岸两侧的各类遗迹群组成。包括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成片房址等,年代及演变轨迹清晰。

中部邻江港口区

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沉船、码头等遗迹分布区。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
发现2艘福船(福建造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其中1号宋代沉船残长12.4米、残宽4.1米,推测全长约20米。
地层中出土有大量瓷片。集中分布的瓷片堆积多呈条带状,形成于元代。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瓷,基本无使用痕迹。

西端南侧瓮城区

早、晚两期瓮城基址及砖、石道路等遗迹。
宋元时期瓮城城墙平面呈圆弧形,明清时期改为方形。

——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栏编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一词的含义,并简述这一词的使用与中国陶瓷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寻找相关信息,佐证温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繁华大港”。结合所学,简述考古发掘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2023-01-10更新 | 4067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     
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
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
6 . 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A.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B.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C.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D.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部分统计情况

年代翻译书籍概况翻译书籍
数量
翻译书籍
年平均数
1843-1860年译书主要介绍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 经济等方面知识,译书以西人为主,少量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其中。1056
1861-1900年上海成为译书的中心,哲学社会科学123种,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中西译书机构共存并进,有西方教会、中国政府和民办系统。55514
1901-1911年翻译日文书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以1902年至1904年为例,3年共译西书533种,其中日文书独占60%。社会科学比重加大,共译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社会科学书籍占总数的61%。 中国知识分子成为译书的主体。1599145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西方书籍的信息,并加以简要说明。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全球流动现象。下列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劳动力流动方向的是
A.拉美→欧美B.非洲→拉美
C.中国→东南亚D.中东→非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