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
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
2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传教士麦都在1848年出版的《英华字典》中,将a public servant译为“臣、臣子、宦”。1887年,在翻译public servant的过程中,日本人以汉语单字词为基础,创制了“公仆”概念。1899年,梁启超用日制词语“公仆”,写道“官吏者天下之公仆也”,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公仆”概念的生成。1900-1909年,严复在其西学译著中多次使用“公仆”的概念。1906年,孙中山提出,“平等自由原是国民的权利,但官吏却是国民公仆”。天津《大公报》仅辛亥革命后一年内,含有“公仆”词汇的文章就有50余篇。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文电中多以“公仆”自称,如“若总统类者,皆我自由国民所举用之公仆”等,1938年,马克思的文章《法兰西内战》逐渐被译介到国内,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现。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逐渐形成了“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实践。

——摘编自杨楠《近代中国政治中的“公仆”概念:生成、传播与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公仆”概念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于1840年颁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专门法律。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对历史及史前时期的建筑物等不动产、可移动文物(动产)、发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规定由教育美术部长编定纪念物;发现物由当地市长或乡长暂行保管,但要将保管措施上报给州长。1889年,法国文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施行法令》,并组建了一个主要由建筑师组成的古物保管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位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摘编自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刘、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度藏”。“查各国民政应行保存古迹事项,范围颇广……上自皇家,下迄草野,广如通都,辟在乡壤,咸有博物馆储藏品物,以为文明之观耀。而其保存通例,几兵燹时,他国不得毁坏,毁坏者可责赔偿,著为万国公法”。1909年,民政部提出《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另外,为加强文物保护,清政府还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对地方官员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职责追查制。

——摘编自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法国文物保护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存古迹推广办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法文物保护立法的历史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朝鲜“谓伏鸡曰抱”,“抱”的字义为“鸟伏卵”。如表摘录了部分中华典籍中对“抱”上述字义的运用。由此可知(        
记载文献
花尽叶长蚕又抱,子规啼未了《谒金门》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直待清明抱产《天工开物·乃服·蚕浴》
A.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共祖B.汉字文化起源于朝鲜
C.古朝鲜人具有很高的汉文造诣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6 . 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战乱中断——整体渐趋衰落。当时中外交往和通商已经全方位化,尤其是海路与草原交通都已大有发展,所以外贸的总体活跃程度是超过汉朝的。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贸易逆差(上)》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

——摘自周阳敏《“一带一路”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兴衰历史周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路渐趋衰落的原因。
(2)请选取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任一兴盛时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经济、政治、战争或全球意识的联系。
2023-07-08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六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9 . 在近代拉丁美洲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欧洲人带来的基督教文化,居于次要地位的是被奴役者的文化,尤其是来自非洲的黑人文化,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反而显得薄弱。材料中这一状况直接缘于(       
A.殖民者对土著的奴役和屠杀B.欧洲生产方式在拉美的移植
C.拉美独立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D.以黑奴为商品的三角贸易兴起
2023-07-07更新 | 9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学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15年6月,经阿富汗文化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技术团队通过创新的建筑投影技术将53米高的巴米扬大佛以金色影像进行3D还原(如图所示),再现了这尊曾经的世界最高立式佛,在场的阿富汗民众欢呼雀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B.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
C.联合国是世界文化遗产主管机构D.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2023-07-03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六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