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认同

材料:1788年,英国在澳洲建立了早期的殖民地。此后,大批土著居民死于殖民者的屠杀和其带来的病原体,欧洲白人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主体,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1901年,为维护白人利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制定了《移民限制法案》,法律给予了移民官员高度的自由决定权来阻止非欧裔人们进入澳大利亚。

为取得二战的胜利,澳大利亚被迫推行大规模移民计刻,广泛地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招募移民,使欧洲白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澳大利亚被列入种族主义阵营。1952年,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与向非种族隔离一起被联合国总委员会列入会议议程,受到同声谴责。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减弱,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而排斥亚洲移民的政策,不利于与亚洲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多地的非欧民族为争取公正的待遇爆发了反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1972年,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宣布接受并资助非欧洲裔移民入境;1973年,工党志特拉姆政府也宣布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并强调不同民族或种族文化应和平共处,以后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进这一政策。

——摘编自刘有发《浅谈澳大利亚国策的演变》

(1)指出材料中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加以阐释。
(2)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2 . 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     )
A.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B.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C.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D.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3 . 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     
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
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4 . 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复兴与革新》一书中说:“12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许多新因素,一是诗歌对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二是对基督教统治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三是对于爱欲的不同态度。”材料中表述的状况(     
A.击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反映了欧洲世俗文学的产生D.说明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罗马早期史学家尤为重视政治史,撰写于共和国后期的史书《喀提林阴谋》,不仅叙述风格,就连一些史评也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极为相似;成书于帝国早期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有很多情节模仿了《荷马史诗》,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这可用于说明(     
A.“希腊化”范围的扩展B.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
C.政体变迁的学术影响D.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
7 .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记功碑,碑文采用当时中国魏晋时期盛行的骈体文,行文典雅,由隶书写成,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为中外学者所珍视。上述材料可用来印证(     
A.高句丽王朝文化的繁荣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
C.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D.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认同
2024-04-24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9 . 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修课,三门课每周要演讲3小时,讨论及自学6小时。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B.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确立中共对社会主义教育的领导地位D.维护国家高等教育的权威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普遍注重历史的贯通意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其记述内容都是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史书如杜佑的《通典》等,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体现经世致用的史学价值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如《左传》记事详尽,书法不计,《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提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1949年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金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有关的选集和单行本。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北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什么是史学理论”作了明确说明,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后者为史学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见深刻的变化”的表现。
2023-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