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城市从最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同时,西方国家工业化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从67%降到45%。

——摘编自周耀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京畿一带以及城内无业贫民虽称众多,但于近来社会上,关于各种劳力事业,颇有缺乏此项人才之叹。乡间之农作尤有缺乏农工之叹。目前田间忽得透雨,地皆湿润,农民等以播种谷稼时机已到,于是咸皆雇觅农工,忙于耕种。不料农工竟不敷需要,以致大好良田,因缺乏工人不能耕种者,为数甚广,而且因此引起农工要求增加工资者,比比皆是。或云现在缺乏劳动工人之故,大概系军阀招兵及资本家招充矿工之影响所致。

——摘编自1929618日《顺天时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问题。
2024-03-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历法自古以来颇受政府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部分)

《(夏)小正》《月令》
天象正月
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鞠则见
孟春之月
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气象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东风解冻,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物象启蛰、雁北乡、雉震雊、鱼涉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
獭祭鱼、鹰则为鸠、柳梯
梅杏、他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鸿雁来、草木萌动
农事活动农纬厥耒、农率均田
初服于公田、采芸
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籍

*注:“中、流、伏、内”为古人定量描述星位的方法

——摘自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材料二   清入关后开始颁行以西洋历算方法编制的时宪历,其与国家典礼及生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宪书自颁行之时起,就在京师一地之外,加入了各直省的日出入昼夜及节气时刻列表,为以前历朝历书所无,堪称一大创举。随着清朝的开疆拓土,这一部分内容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义。在康雍乾时期,时刻列表内陆续增入各蒙古、回疆部落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等政治单元。……到乾隆末期,清朝已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节气时间以及相关礼仪的划一、而这种划一到19世纪,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也扩及到海外华人群体。

——摘自王元崇《清代时宪书与中国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历法要籍记载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宪历新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4-01-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一)历史试题
3 . 1398年绘制成的《大明混一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域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最为详尽。这一史料可用于(     
A.了解明初的外交观念B.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路径
C.印证西学的广泛传播D.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24-01-2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一)历史试题
4 .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美洲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各国来华招工,华工遭受拐骗、出洋为奴的案件时有发生。李鸿章建议遣使设官,拯救华民。清政府迅速向美洲派驻使臣。这(       
A.顺应拉美各国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B.推动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C.源于不平等条约使劳动力大量外流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A.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B.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D.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的世界是西欧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世界,这之前各大文明相对而言各自独立发展,有往来但并没有给对方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欧洲1850年时的所有优势都产生于1750年以后的“科学文化”要素,特别是在英格兰,这些要素包括:越来越强的读写能力和印刷术、科学社团的发展、比较容易听懂的公开演讲等。

——摘编自陈恒《谁在叙述谁的全球史:不对等与历史书写的陷阱》

材料二   欧洲中心主义者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先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突破,依赖的是自身的“禀赋和特性”,近代世界的兴起被描述为西方的胜利。而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则认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比西方更先进,在促进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东方的贡献,西方的崛起无法想象。

——摘编自张倩红《先发的东方与落后的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约翰·霍布森的观点。
7 . 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2024-01-20更新 | 58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
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
9 .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材料二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陆有石室,川有铁桥,海有轮舟,竭国力以购军舰,睃民财以效洋操,如此者可谓之文明乎,决不可。何也,皆其形质也,非其精神也……求文明而从精神入,如导大川,一清其源,则千里直泻,沛然莫之能御也。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李包庚李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观”的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现代文明观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