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唐代,大食、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列强以“夷狄”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眈眈环视之洋人”,他反对“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斡旋等方式, “以条约为凭”、“谨守和约”,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 “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2023·四川乐山·一模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传教士遭到中国“暴民”的袭击,而中国劳工同样被美国工人的暴行所伤。美国传教士兼公使秘书威廉姆斯在1868年指出“如果在中国的美国人遭受的痛苦超过了至1855年以来在美华人所忍受痛苦的1/10,战争肯定因此发生。”据此可知(       
A.华夷观念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B.美国试图派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D.在华传教士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3 . 鲁迅说:“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这表明魏晋时期(       
A.佛教已实现了中国本土化B.统治者力促佛道思想融合
C.佛教传播影响了文学发展D.儒学复兴已经提上了日程
4 . 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间华工出国的相关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       

A.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B.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
C.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D.清政府积极地组织华工出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二战及二战后的人类文学、哲学、电影和电视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夜》《南京大屠杀》《极权主义的起源》等一大批作品的出现。这一观点旨在(       
A.总结战争带来的历史教训B.分析战争产生的深层原因
C.阐述战争促进了文化传播D.揭示战争推动了文艺繁荣
6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我欲正人心,息邪说……以承三圣者……”。《韩非子·显学》记载“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A.呼唤圣人施政济民B.推崇思想统一结束纷争
C.反对各家思想辩论D.国家治理要采取法制
2023-07-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表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代代相传;二是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四是有利于人们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使中华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五是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展现中华文化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7-02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士丁尼积极发展工商业,为突破波斯商人的贸易垄断,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路,这一时期拜占庭的丝织业获得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作为沟通欧亚大陆贸易的“金桥”,成为当时少有的繁华都市。查士丁尼认为教士负责圣事,帝王主持凡俗事务,皇权和教权应相互配合,这一基本原则成为以后拜占庭帝国政教关系的基调。拜占庭文明的发展与“蛮族”入侵是分不开的,蜂拥而至的斯拉夫人融入拜占庭帝国,成为其居民。斯拉夫人所带来的原始农村公社制度与拜占庭土地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拜占庭的封建关系。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从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大学、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伊斯兰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广泛的社会交往削弱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状态走向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杨共乐《世界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3-07-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今世界上有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0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6000余种仍然通行的语言,这种多样化的特征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世界文化生态,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便捷和频繁,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由此走向同质化、单一化。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催生了世界的和谐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给各民族文化带来的是新的活力,从而各民族文化能更加健康、旺盛地成长。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对于拿破仑战争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普希金在《伟大的人物——拿破仑》里如此描述“那个伟大的人已然逝去/……而你将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是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据此可知,普希金意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A.推动了俄国政治文化的重构B.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C.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D.推动了俄国人民的普遍觉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