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渴望婚姻自主的球秀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聪慧过人的苏小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追求独立人格的杜十娘。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发展促成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B.主流思想变迁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
C.小说逐渐迎合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D.价值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

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

—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
2024-01-2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伟大的共存】

亚里士多德曾说,动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既是好劳力又是美味佳肴”。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驴、牛、马、骆驼之类的动力型动物,它们让人类获得了更大的肌肉力,使人类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而且可以运输更多货物,或更快速地移动,人类世界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剑桥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莱恩·费根的《伟大的共存:改变人类历史的8个动物伙伴》(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讲述的就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经历的这段历史。在费根看来,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动物同时也改变了人类。

请以“动物与人类发展史”为主题,任选一种或两种动物,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指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由基本封闭的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封建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与民主自由法治相结合的近代文化。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开放文化观念、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加速了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其后半个世纪在徘徊中进步。这百余年的经历,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性的飞跃。在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学习与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信心。

——摘编自裘士京、薛来《中西文化差异与观念变化——近代文化转型中的进步》

结合材料,选取中国近现代史整体或某一时期对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2023-12-07更新 | 987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农事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1902年,第一种农业史的专门刊物《历史农业论文》在德国出版。1904年,第一个农业史学会“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在德国宣告成立。1953年,农业历史与社会学学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美国,《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开创了风行美国数十年、影响广泛的“边疆学派”。1919年,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1927年,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1970年,又建立了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

受社会转型和国际学术的影响,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民国初期肇始。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着手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此后,这一工作以农史研究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等形式传承延续至今。

材料二   “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农史事业的另-重要突破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进入国家学科体系,并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农学博士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和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后,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主要农史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大多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明主编《农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业的农史研究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史研究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
2023-07-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世界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除了传统的移民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接纳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均在积极从国外引进移民,尤其是引进技术移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承认自已是移民国家,但实际上在接纳国际移民,如德国通过家庭团聚的形式接纳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则是通过鼓励过去移居国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亲属回国的方式接纳永久性移民;像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通过积极鼓励商业投资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员移居本国居住而使其国家变成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目前,阿根廷、圭亚那和乌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仍在鼓励外来移民。

——摘编自陈勇《当今永久性国际人口迁移现状及其特点》

材料三应该说,国际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裨益,它对提高移民接受国的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又带来负面影响,它给移民输出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9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郑观应的建议意在(       
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
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
2023-07-16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很多国家都留下了遗迹,如满剌加(马六甲)有三宝城和三宝井遗址。郑和使团给当地人治病和传授种田知识,同时在东南亚开展形式多样的贸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A.开辟了新的贸易商路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D.扩大了朝贡贸易体系
2023-07-16更新 | 8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