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B.注重规范朝贡贸易
C.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D.商品交易程序严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人,而非法移民至少达到了1000多万。这个新移民浪潮部分是非殖民化、新国家的建立,以及鼓励或强迫人民迁移的国家政策的产物,但同时它也是现代化和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西方的经济增长刺激了19世纪的向外移民一样,非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样刺激了20世纪的向外移民。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末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历史研究离不开时空信息,请列举绘制一幅人口移动的历史地图所应具备的要素。
2023-09-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其理念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     
A.内外有别,远交近攻B.天下一家,家国情怀
C.开放包容,互学互鉴D.求同存异,各取所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前29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地区统治者拥有较多头衔。最初一般使用“恩西”“卢伽尔”,意为某一城市的主人,后来其标识的地理范畴逐渐超出原有城市的界限,再后来有的统治者甚至创造出多种“四方之王”“世界之王”的新头衔。这些变化(     
A.表明统治者满足于小国寡民现状B.反映城邦国家向地域国家的演进
C.标志着两河流域文明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两河流域统一帝国的发展
2023-09-05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依据巴比伦人的王权观,如果巴比伦的国王蔑视众神、实施暴政,最高神马尔杜克就会去寻找新国王的候选者。当亚历山大征服了巴比伦后,作为新晋的外国君主,他下令重建主神马尔杜克及诸神的神殿,并举行祭祀,敬献贡品。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表达对巴比伦传统礼仪的尊重B.强化作为统治者的合法性
C.树立敬神爱民的良好君主形象D.营造集权统治的神秘氛围
2023-08-16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023-07-17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中亚地区就与中亚诸古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始了由国家倡导并有效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友好和平交流。 自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与交往在两千余年间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各个历史时期友好交往的史实都有文献或考古资料的依据。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石榴、良马、珍禽传入中国,还有制糖技术、琉璃技术等也经中亚传至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传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世纪之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被带到中亚,并由此传至西亚和欧洲地区。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发展。

——摘编自许尔才《略论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意义。
8 . 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2023-07-09更新 | 223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林则徐看到旧式师船无法抵抗坚船利炮后,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他从“权宜之计”走向“长久之计”,提出制造“外海战船”,并认为要形要求成规模,“坚厚战船,以资制胜”,这表明林则徐(       
A.初具近代海防思想B.看到晚清积重难返
C.反思现存社会制度D.提倡建立新式军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