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国立学校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
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2历史试题(辽宁卷)
2 .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元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下表为中元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时期源流与发展
先秦出现七月半的秋祭习俗,在农业丰收后,用新米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收成。
魏晋早期“五斗米道”宣扬“三官信仰”,其中地官为赦罪之官。北魏时,七月十五日被定为中元地官的赦罪日,道教徒于七月举行斋醮之事。
南北朝时,南方盛行于七月十五日过“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所讲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儒家伦理契合,为民众所接受。
唐朝唐王朝大力推行佛、道。此时,道教中元、佛教盂兰、儒家尝秋三节并行。
宋朝太祖、太宗时,规定中元节开封城要依上元(正月十五)之例,张灯三夜。皇帝御楼观灯,赐宴从官。民间出现集中售卖明器的市场,瓦市乐人演出《目连救母》杂剧,还有祭祀祖先的物品沿街叫卖,扫墓成普遍习俗,道观也设道场祭奠。
金朝金的节日几乎全部沿袭了辽宋习俗,尤其是宋的习俗。金朝在中元有拜天、射柳的习俗。
元明清中元节一直是这个时期重要的节日,整体内容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基本沿袭前代。

——据《中华文明史话·节日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元节形成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元节成为中国古代重要节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 . 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
历史时期观念涵义
汉唐宋小中国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
大中国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
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
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     
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6 .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
春秋·司马子鱼“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春秋·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汉代·贾谊“夫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A.尊神敬天B.人民主权
C.轻神重民D.天人感应
2023-04-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教科书,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现选取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工具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小学数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布


——摘编自吴骏、曾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传承》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1-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8 . 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大诰》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
两汉以前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待考证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山西部分地区子推(割股啖君)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节成为全国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禳除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伍子胥
(忠贞贤能)
绍兴曹娥(孝女)
梧州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演变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0 . 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人物言论内涵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强不息
B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
C管子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天下为公
D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而不同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