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整理归纳的表格,通过此表,可得出
发展历程
古代阶段时间概况
起源上古多元一体
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秦汉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转型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A.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一成不变B.中华文化别具一格
C.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D.中华文化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2 . 下表为先秦时期三位思想家的言论(节选)。据表可知,他们的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A.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B.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C.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D.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3 . 下表所示为朱熹的部分活动,下列活动(     
时间活动
隆兴元年(1163年)编《论语训蒙口义》
淳熙元年(1174年)编《弟子职》《女戒》
绍熙元年(1190年)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于临漳学官
A.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
B.促进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C.实现了儒学教育的普及化
D.使儒家道德伦理更具约束力
4 . 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历史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③“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④“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2023-11-1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表所列信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2023-04-2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 传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颇丰,制度创新独具一格,并在长期的中外交往过程中互学互鉴、繁荣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晋南北朝、唐、元四个历史时期相关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2022-11-07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西周初年颂天
《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
《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
《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
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8 . 文明的历史,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继承和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时期孔子遭遇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晚清时期(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尊他为改革先师
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认可“天下为公”,提倡共和
北洋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材料三   当代北大教授李少军认为,通观《海国图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宜”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并指出孙中山对孔子所持态度所折射出的真实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内涵。
(3)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历史与当代史的关系”这一主题,辩证扼要地加以论述说明。(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2022-11-01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0 . 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流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代籍贯
濂学周敦颐1017~1073年湖南道州
关学张载1020~1077年陕西凤翔
临川学王安石1021~1086年江西临川
洛学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
程颐1033~1107年河南伊川
闽学朱熹1130~1200年江西婺源
婺学吕祖谦1037~1181年浙江金华
永康学陈亮1143~1194年浙江永康
永嘉学叶适1150~1223年浙江温州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D.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