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服饰奇异)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摘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服妖”的成因。
2 .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思想家主张
黄宗羲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批判君主专制B.倡导“兼爱”“非攻”
C.主张“工商皆本”D.提倡个性自由
2024-04-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4 . 下表为先秦时期三位思想家的言论(节选)。据表可知,他们的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A.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B.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C.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D.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地区书籍种类宗教书籍种类宗教书籍占比(%)科学书籍种类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603761.72338.3
广州4229691331
福州422661.91638.1
厦门131310000
宁波10686812019
上海17113880.73319.3
A.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C.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6 . 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
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     
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出现高潮,继之有汉、宋、明末清初等发展阶段。下表为儒家义利观之辨(部分)

人物观点及出处
孟子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直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下》

朱熹循天理,则不求而自己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近思录》

颜元正其谊而谋求利,明其道计其功。

——《颜元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朱熹,颜元的义利观,并指出三者义利观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下表所示为有关学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表述。

学者著作主要观点
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自成体系,比如汉字的特殊结构和儒学的源远流长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它(中华文化)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是一体的
冯天瑜、
杨华、任放
《中国文化史》人文性是中国文化特质,重人生、讲入世是人文传统重要表现
顾建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表现在把宇宙看成“天人合一”的整体、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结构具有整体性、文化思维上善于整体把握事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材料中学者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特征。从中选取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学者戴逸对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造成其评价相异的主要原因是,该学者(       
《论康雍乾盛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论乾隆》如果把乾隆一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世界范围内)的考察……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A.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B.史学观念发生变化
C.所处社会环境的变迁D.史学研究不断深入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