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诗经》共有诗歌305篇,是按《风》《雅》《颂》三类来编辑的,观察表格可以得知,在春秋中叶以前
A.南北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B.诗歌在社会各阶层中全面普及
C.集中分布地文明程度高
D.当时国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2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这些记述(     
典籍记述
《尚书·大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墨子·贵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
《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A.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讽刺了诸侯国之间的纷争D.反映出儒墨两家实现了融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统一使用小篆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20更新 | 1336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材料二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
2014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金砖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材料三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谈谈今天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6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节选)。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人物思想
孔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孟子“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
荀子“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A.源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B.具有注重人伦日用的济世情怀
C.主张探求自然运行规律D.促使春秋战国的局势由乱到治
7 . 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三大核心文化圈有关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思想。这反映出(     
文化区国家(社会)治理思想
齐鲁文化圈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
三晋文化圈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
荆楚文化圈主张采取一种“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
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
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2023-04-29更新 | 10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荀子《荀子·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
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
董仲舒《春秋繁露·洞察名号》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
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2023-03-17更新 | 631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拖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思想家主张
黄宗羲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
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
10 . 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流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代籍贯
濂学周敦颐1017~1073年湖南道州
关学张载1020~1077年陕西凤翔
临川学王安石1021~1086年江西临川
洛学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
程颐1033~1107年河南伊川
闽学朱熹1130~1200年江西婺源
婺学吕祖谦1037~1181年浙江金华
永康学陈亮1143~1194年浙江永康
永嘉学叶适1150~1223年浙江温州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D.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