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的繁荣使得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以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达到历史顶峰,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综上可知,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数几千年连贯发展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17世纪以来,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在欧洲迅速传播,形成了兴盛百年的“中国文化热”。

——引自《光明日报》,熊玢《儒学在美国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有何价值?
2023-06-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材料二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材料三   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角度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