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兴盛,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认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毛泽东)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2 . 《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3 . 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D.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晋思想家张湛为道家经典《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作注时,认为愚公面对智叟的嘲讽,仍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体现了“智”与“愚”之辩。唐宋时期,文学家们将愚公移山的故事剥离道学内涵,陆游曾写道:“东郭稍能师顺子,北山未敢笑愚公”,将之作为文学用典,充满诗意和情趣。明朝理学家万鲤则提倡学习要有愚公一样的不可移之志,精诚尽心,体道明理,成为训谕后人的例证。1918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上撰文指出社会的进化,群众的力量,追求自由与进步就是“愚公移山”。

——摘编自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

材料二   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现在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1957年,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一锤一錾凿岭整地、移河改道、植树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在读到这个报告时,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脱贫攻坚战”,进一步丰富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赋予其贯通古今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愚公移山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两次提及愚公移山的意图,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愚公移山”传承千年贯通古今的“时代价值”。
2024-04-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

材料一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祭祀、庆祝之竞技大会,以城市为中心发展,以竞技为主要特征。西方体育文化与斗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的风格。中世纪以来,随着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的发展,西方体育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外向型与开放性,表现出一种“天人有别”的精神内涵,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技术与技能的完善,最终在体育中不断实现身心的超越。近现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基本观念,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成为了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材料二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东方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天人合一”,“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转而需求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东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达内外,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体育精神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体育精神的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材料三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为学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验与践行。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等地,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走向世界的意义。
2024-05-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朱熹,南宋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明朝政府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下列对朱熹和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仁”,因此要努力达到仁者境界
B.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
C.理学的修养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D.程朱理学逐渐衰弱后,渐渐兴起了陆王心学,促进了儒学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仁并不是孔子独创的,自周人开始,仁即表示一种美德。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周德”开始衰微,不少仁人志士极力从道德上寻找依据以达成政治目标。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而完整的历史文化典籍。他通过博览典籍,对殷周以来的宗法道德规范进行扬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学思想。孔子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孝悌”体现的是“爱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泛爱众”思想,“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体现的是君子的爱民思想。总的来说,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对亲人的爱。

——摘编自叶红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仁爱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仁爱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2023-11-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孟子》记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在当下被用来形容那些踏踏实实办实事,给百姓排忧解难、不给百姓添堵的好干部。这体现了(     
A.孟子的民本和民主思想B.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C.儒家思想崇尚厚德载物D.战国是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 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依据材料,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自拟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