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包括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进行编写。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包含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内容的家训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促使传统家训向社会家训转变。

——据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2)《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请通过对材料二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0-2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闻一多称“诗(诗经》)不仅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以下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三百多首诗歌
B.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C.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科书
D.其影响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2018-01-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8届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A.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D.民族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2024-05-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西绘画与艺术发展]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家群体由士大夫或文人组成,画家们重“立意”,追求超然于世。笔墨技法中以形写神、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山水景致是画家心中之景,形的精准与否,却不是关键,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情怀体现的载体。黄公望曾言“不以刻画真山真水为目的,即使描写一石一木,也不能被笔墨所约束,不能失去文人的气派。”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中被赋予生命与个性特征,是山水画家表达景物与抒情的必要手段。山水画家善于运用各种线条与各式皴(cūn)法塑造山石特性,大胆运用空白、突出主体,借助观者联想与想象自由发挥。

——摘编自黄宏《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之差异》

材料二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需要真实的再现自然。受此影响,早期西方风景画家在作画时,选择忠实的再现自然,画其所见之景,感受自然之美,遵守科学、合理、写实的法则。在西方画家看来,艺术之美在于真实,感情则是对真实性的补充。同时为了更真实的再现自然,画家们痴迷于研究透视、色彩、光影,并运用油画材料的特性和技法,逐步深入的将各种造型因素在画面上体现出来。通过科学的绘画分析、程式化的构图、准确的线条块面、务实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微妙的光影变化真实再现自然风景。

——摘编自方苹《中西传统绘画特点的异同与其背后原因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因素,并简析山水画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天猫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前后,“新中式”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马面裙”供不应求;非遗产品吸引眼球;博物馆文创产品火出圈,传统文化和时髦大气兼具的“国潮范儿”成了年轻人选购礼品的最爱。“文化礼品”的走俏(     
A.取决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B.突显了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
6 . 家族对于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具基础作用,而家族中与个人成长及个人品行最为相关的一项,就是家风家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家训大体上包括君王家训、一般贵族家训、自由民家训三个层面。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主要内容包括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勉子自立,读书致用;以“中庸”治家、处世;贵节操,一名实……以明清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商贾家训,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励志从商,学徒磨炼,遵行商德,守法良贾,杜绝恶习,创业垂统。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家训,以郑观应、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家训等,他们的家训都以家书形式为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及伦理思想,增添了平等、独立、民主等新内容,松弛了封建伦理道德。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三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训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现实价值。
2024-04-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失信于人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024-01-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消灭南汉之后,宋廷即沿唐制,在广州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漆器等日用品,输入的以香料、药材和珍宝等物品为主。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改编自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的繁荣使得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9 . 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初级团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孔子认为)家庭很理想地成为德性的第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使好社会得以可能的那些价值的来源”。而柏拉图认为:“它(家庭)不是把人们的心思集中在更广阔的公共事务上,而是把人禁闭在最大限度地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卑微的欢乐与悲伤的天地之中”。

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以西方现代“个人”与中国传统“家族”对举,主张以个人主义易家族主义的伦理革命。“家”成了中国宗法封建社会过时的制度,它因禁锢个体自由而阻碍民主国家公民的成长,成为现代性的最大障碍,它甚至被反传统主义者视为“万恶之源”。

材料三:“五四”时期,梁漱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家不仅是涵养德性的道德源泉,而且具有安身立命的宗教功能;中国人将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这种组织与团体组织不同,它没有边界,不形成对抗。中国文化之伦理本位的相对论智慧,可以消解西方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的价值冲突。

材料四:在21世纪的转型中国,孝道、宗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祖育孙、春节团圆的春运巨流、家族企业、裙带风以及“家和万事兴”的信念,表明“家”仍然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中心。2021年,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人大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力克《中国人的家: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之特质》等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学者关于“家庭”的认知。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阐释学者观点的局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根据材料四,阐释促进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2023-11-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调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