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下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荀子集解》

“‘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12-0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颜氏家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

——摘编自朱明勋等《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氏家训》的主要特点,并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简析其意义。
2022-01-21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