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8 道试题
1 . 某学者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指出,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各种类型与性质的文化互相交织、共处共荣是一种常态,很少出现西方文化中“亡彼存此”的内在张力。该学者的论述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A.内涵丰富B.形式多样C.包容共生D.土生土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就有关于勤俭节用思想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用思想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提倡俭约,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和物资短缺的矛盾,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的主张。

——摘编自张元凯《关于中国古代的勤俭节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材料二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消费习俗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奢侈豪华的趋向。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方面看,崇俭戒奢的传统观念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观念和习俗。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刺激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代某些奢侈消费也并非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富商的豪华排场,实际上仍带有一些为了摆脱出身寒微而自我炫耀的成分,许多人还盲目崇拜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大肆挥霍。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奢侈消费面面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勤俭节用”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官府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一起构成藏书事业的整体。我国古代的私家藏书始于学术下移、百家争鸣、诸子竞说自由、社会开放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汉到唐,私家藏书的规模及藏书家人数大幅增长。宋代,私家藏书空前发展,地域分布由北向南发展,遍布全国。私家藏书在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较大规模的私人藏书楼就有500多座,藏书总量与官府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倒性优势。私人藏书分布更广泛,除较集中的江浙外,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也出现了相当可观的藏书。

——摘编自叙述淳《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对文化典籍传播的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2022-05-27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赛会吉祥物兼具宣传推广赛会精神以及展示举办国国家文化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福娃晶晶、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形象,如图1、图2、图3所示。


——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材料二   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左手举着金牌,右手大拇指点赞的大熊猫,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好客意向,更承载着国人的祝福。

晶晶天生身强力壮,代表奥运五环里黑色的一环。头部灰色,是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颜色;脸部白色——玉的颜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整体黑色,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

冰墩墩,意喻敦厚可爱,契合熊猫整体形象,也象征着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整体造型与航天员相似,头部外壳彩色抽象线条是冰雪赛道和5G先进技术的表达,左手掌心红色心形图案,体现我国张开双臂,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全世界的友人共享冰雪盛会。

——据王悠然《浅析奥运会吉祥物造型设计中的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
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
2022-05-22更新 | 510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
6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件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战国时期在我国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产生了儒、墨、道、名、阴阳等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相互攻击,……而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核心,中国文化着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互补的一面,主张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现有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胡国威《论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两个关键因素使得唐帝国能够保持活力;折中主义(它吸收所有在之前几个世纪历史上出现的文化流派)和世界主义(对外国人及他们多种多样生活方式的包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对于其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唐朝》

材料三   长期以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界讨论,以下两位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到了今天,我们看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由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健康地、完整地、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摘编自单霁翔“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论坛讲话

观点二:昆曲等被列入名录,意味着所要保护的遗产已经上升到跨文化交流的高度。昆曲是传统戏曲的最高范型,是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完美的形式,……昆曲也被京剧全面借鉴,故有“京昆不分,昆乱不挡”之说,传统文人并不把昆曲单纯当做表演技巧,……其根本精神是要我们懂得为人之道,通过欣赏刚柔、动静、虚实之美,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来热爱生活,完善自我。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7.13


(1)阅读材料一,概括“和而不同”文化观对中国先秦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概括唐帝国文化的新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时期“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的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这对“其文化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选择论述:①依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标志的解读,概括指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则。依据观点一,指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②依据观点二,概括指出昆曲的文化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昆曲保护中的“怪现象”及其出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022-05-09更新 | 51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周易》中的“既济卦”本指已经渡过河流到达彼岸,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事情已经完成,然而卦辞却言“初吉终乱”。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A.推崇天下为公B.追求家国情怀C.崇尚天人合一D.具有忧患意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他认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图强不止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问题:请围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结合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发展历程,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要求:250-300字)
10 .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砥砺前行。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核心变为
A.传统儒学的发展与复兴B.提倡民主与科学
C.向西方学习和救亡图存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