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前提下,采取了“技术传教”或“文化传教”,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徐光启等人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欧洲社会兴起了“中国热”,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

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中西礼仪之争”。罗马教皇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等行为,与基督教的“一神”观念冲突。康熙帝认为,禁止中国人祭祖、祭孔干预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冒犯了皇帝的权威。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一些较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1862年,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设立,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促进了思想的新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

1904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精神,连“二、三年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1978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   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