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茶贸易与文化交流。

材料   16、17世纪,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重要商品。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但冲的很淡,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所谓的药效。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式下午茶产生。午后茶成为一种降重而固定的礼仪。当时人们食用丰盛的早餐和没有仆人照料的简单的午餐,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食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会客室饮茶。随着英国在全球殖民扩张的加快,茶叶贸易进一步扩大。正如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进入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面积扩大。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培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逐步超过了中国茶,19世纪中期,饮茶的习惯逐渐普及,普通人也开始在午后饮茶。

——摘编自施茜《从中国工夫茶到英式下午茶》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英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提出了文明形态史观,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内容:第一是文明发展形态四阶段说: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基本的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第二是挑战——应战模式,即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第三是文明接触论:汤因比认为,各个文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恰恰是相互接触的。

——摘编自华珉朗《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视域下的金庸小说》

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中国古代、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历史上的东西方茶叶贸易概况。
时间概况
唐代中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西方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的饮茶习俗
16世纪欧洲商人、传教士自东返,介绍中国饮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习俗,介绍茶具和其他器具
17世纪至18世纪初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成为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茶叶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价格相当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的大众饮料,饮茶之风在英国广泛流行,创造了独特的英国“下午茶”文化,这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19世纪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饮茶的流行推动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建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波斯人、大食人促成了地中海文明、西亚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中国汉代的被中香炉,13 世纪时已传入西亚,中国香炉制式和图案也沿着丝路传到域外。域外蒸馏提香术、香疗术传入中国; 中国熏香术、中式香疗术、各式香炉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传到域外。在中国人主导的丝绸之路上,展现出和平、兼容、共赢的文化内涵。香料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载体。

——摘编自严小青《香料文化交流彰显人类文明互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品流动与世界文明”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另选其他商品: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4-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茶与茶文化】

材料一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二   

请以”中国茶”或“茶文化”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业、帝国和全球性的宗教,最后终于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我们今天的全球世界。这个扩张和统一的过程并不是完全直线发展、一帆风顺。但纵观大局,可以看到从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最后的全球单一文化,应该是人类历史无法避免的结果。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的先行者王韬与西方汉学

材料一   王韬在19世纪5090年代,不仅宣传西学,还参与了西方汉学家的翻译和交流工作。他协助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翻译完成了“中国经典”以及“东方圣典”英文版的工作。对于不理解的中国文献,理雅各是依据王韬的解读翻译成英文的。在此期间王韬还同其他汉学家有着深入交流。他不仅是19世纪西方汉学肇兴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共同建构者,也是此间西方汉学的一位重要评论者。他的观察评论是建立在比较明晰的“西方汉学”这一意识和认知基础之上的。王韬没有明确提出或直接使用“西方汉学”这一概念,相反,他更倾向于将这一时期的传教士汉学或西方汉学,视之为中国经学的外溢或欧洲化,而那些在欧洲从事经学翻译、研究及教学的西方人,亦因此而被称之为“西儒”。这两点亦构成了王韬对19世纪西方汉学体察与认知的两极。

材料二   理雅各翻译并出版的“中国经典”及“东方圣典”如下:

“中国经典”部分
1861“中国经典”:译文、批评及注释;第一卷:《论语》《大学》《中庸》;第二卷:《孟子》
1865第三卷(上)《书经》第一部分,学术绪论;第三卷(下)《书经》第二部分,索引;第四卷(上)《诗经》“国风”,学术绪论
1871第四卷(下)《诗经》“雅”“颂”,索引
1872第五卷(上)《春秋》“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学术绪论;第五卷(下)《春秋》“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附《左传》附录,索引
“东方圣典”部分
1882《易经》
1885《礼记川孝经》
1891《书经(诗经》宗教部分);《道德经》《庄子》《太上感应篇》

——整理自段怀清《王韬与19世纪西方汉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4-0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美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传教士麦都在1848年出版的《英华字典》中,将a public servant译为“臣、臣子、宦”。1887年,在翻译public servant的过程中,日本人以汉语单字词为基础,创制了“公仆”概念。1899年,梁启超用日制词语“公僕”,写到“官吏者天下之公仆也”,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公仆”概念的生成。严复在其西学译著中多次使用“公仆”概念。1906年,孙中山提出,“平等自由原是国民的权利,但官吏却是国民公仆”。天津辛亥革命后一年内,含有“公仆”词汇的文章就高达50余篇。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电中多以“公仆”自称,如“若总统类者,皆我自由国民所举用之公仆”等。1938年,马克思的文章《法兰西内战》逐渐被译介到国内,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观。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逐渐形成了“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实践。

——摘编自杨楠《近代中国政治中的“公仆”概念:生成、传播与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公仆”概念变化进行简单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成文,思路清晰。)
2024-03-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个17世纪,荷兰是欧洲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和茶叶经销商。荷兰除满足本国的茶叶消费外,还将茶叶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跨国公司,它掌握着中国茶叶贸易的专卖权,操纵着茶叶买卖,限制茶叶输入英国的数量,控制着茶叶价格,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茶叶贸易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每年达到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茶叶被称为绿色黄金。从1717年开始,在英国对清朝的贸易中,茶叶已经开始代替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人们将18世纪称为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

17世纪中叶,英国进口的大多是绿茶,到18世纪末,红茶的销量超过了绿茶。茶叶引发了英国的饮料革命,使英国人放弃咖啡而变成嗜好饮茶。饮茶的流行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受印度人饮茶习惯的影响,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茶叶在英国的流行促使人们使用中国的瓷器茶具。近代西方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正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渠道。

——摘编自武斌《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茶叶贸易所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并分别给予说明。(要求:概括至少两条历史现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7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