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十三届亚运会举办情况统计表

时间界别举办城市所在国家参赛队数量相关事件

1951第一届新德里印度11原定于1950年举办,因没有足够经济实力支持,相关设施和器材未到位,推迟到1951年举办。
1954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18亚运会会歌《永远向前》,表达了对和平、友爱的期待。
1958第三届东京日本20日本政府投资13亿日元兴建了可容纳75000名观众的国立体育场。
1962第四届雅加达印度尼西亚17因政治和宗教原因,拒绝以色列和中国台北参赛。
1966第五届曼谷泰国17柬埔寨因为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企图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对抗,被排除在邀请之列。
1970第六届曼谷泰国18首次运用卫星转播技术进行电视转播。
1974第七届德黑兰伊朗25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参加亚运会。
1978第八届曼谷泰国25因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以色列没有被邀请。
1982第九届新德里印度33中国台北、以色列和柬埔寨未获组委会邀请。
1986第十届首尔韩国27形成亚洲体坛中日韩三强鼎立新格局。
1990第十一届北京中国36山西威风锣鼓参与亚运会,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风采。
1994第十二届广岛日本42首次在首都以外的城市举行。中亚五国独立后首度参加亚洲运动会。
1998第十三届曼谷泰国41大会的口号是“友谊不分国界”。

——摘编自《历届亚运会简介》


根据材料,提取表格的整体或部分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2024-01-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月历史试题
2 .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希腊士兵驻守的众多要塞发展成希腊式的城市,在随后的200年间,有大约200多个城市在希腊帝国各地建立起来,其中许多城市的人口在10万人之上,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更是发展迅速,拥有近50万人口。城市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将希腊文化和生活方式直接介绍给当地人民,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无数战争幸存者在身体或心理上遭受永久伤害。社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特别是欧洲。风俗习惯变得更为放纵;政府开始更多地干涉经济生活;政客变得更世俗化;福利国家迅速发展。残杀、破坏、无意义的战斗和显然毫无益处的战争让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对文化产生质疑:对科学技术的追捧,关于进步的观念,西方人声称所具备的道德优势,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理性控制,欧洲人已经从“野蛮人”中脱胎出来的想法,以及西方文明总体的基石。

——[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参考材料一、二,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的观点,自选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战争影响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1更新 | 152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台温联谊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一一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是(     
(1)亚历山大将统治推向了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
(2)在印度地区英国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
(3)拿破仑在欧洲各地实行统一法典,颁布千万条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指令。
(4)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军队中服役,进一步促进了一战后殖民地觉醒。
A.欧亚文明交流与融合B.战争与文化交锋
C.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D.贸易与文化交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猜题卷文综(一)试题
7 . 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D.第三世界的合作
2023-12-20更新 | 2165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8 . 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2023-12-18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3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10 . 二战后,曾被视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韩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有学者认为这与其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有关。其吸收的西方文化精神包括(     
①勤俭节约   ②竞争意识   ③社会为先   ④高效率作风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