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1 道试题
1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 . 商朝时,“外服”主要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到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统治者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铲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C.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D.解决了贵族权力纷争
3 . 侯江波在《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中,分析了青铜鼎从原有的食器到祭祀礼器,最终上升为国器地位,夏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象征九州,示夏王为天下共主,顺应“天命”,国灭则鼎迁。商周把定都建国称“定鼎”。“鼎”的地位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     
A.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B.鼎体现了统治集团的意志
C.九鼎所画九州十分精美D.鼎体现了天下百姓的意愿
2023-06-04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01·选必一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是春秋时期“县”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记载出处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左丘明《国语·齐语》
则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顾炎武《日知录》
A.周天子专制权威得以削弱B.诸侯国的冲突缓和
C.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形成D.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多发弑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左传》归纳为“并后(妃子与王后等同)、匹嫡(庶子与嫡子等同)、两政(大臣与国君等同)、耦国(大城与国都等同),乱之本也。”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王权已经无足轻重B.统治阶层争权夺利
C.国人参与处理国事D.传统秩序土崩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周时,家臣是协助卿大夫处理家事的私臣,所谓“家臣不敢知国”;春秋时期,家臣的选任日益看重才能,异姓家臣多有出现,并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春秋时期
A.王室势力不断衰落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官僚政治逐渐孕育D.卿大夫阶层已没落
7 . 由王室派出官员监察诸侯国的国监制度,是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湖北叶家山曾国地出土的一只青铜簋铭文为“濮监作尊簋”,作器者的身份为周朝派到濮国的国监。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强化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C.体现了西周集权思想的萌发D.实现了西周统治长治久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9 .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10 . 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都是重要的史料。如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