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还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共和政体是如何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
2 .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

材料二   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摘编自石田琢智(日本)《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在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

——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内有22份档案,其年代大致为公元1304年至1367年,主要内容包括用八思巴文书写的元代皇帝给西藏地方寺院、官员等的圣旨,以及当时地方官员用藏文给其管辖的官员、寺庙下发的铁券文书和法旨。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取材料一中的“鲜明特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08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吟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故此制因价值丧失以致事实上之消灭。然在周代既有长时间的历史,儒家复衍其法意以立教,故入人心甚深。

——摘自《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儒家重视宗法与族谱的生活伦理和社会功能,并将宗法伦理运用于族谱的编撰之中。张载主张用宗法与谱系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苏洵在创修《苏氏族谱》时,明确希望“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摘编自张载《张子全书》、苏洵《嘉祐集》

材料三   后世封建不行,而宗法因之以不讲……盖因谱不时修耳,不然则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摘编自陈瑄《方氏统会宗谱序》,嘉靖三十七年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儒家编撰族谱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1-29更新 | 24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史料三   《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2024-03-27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国家形成的路径概括起来有四条:分别是管理型国家、压迫型国家、征服型国家和军事型国家。


   

——据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结合早期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国家形成的一个或多个路径,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5-30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08-01更新 | 498次组卷 | 62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三真题历史变式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 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 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