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4 道试题
2024·四川·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后来皇帝不断削弱丞相权力,到光武帝时,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事实上成为代表君主意志而居于三公之上的决策机构。“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种做法(     
A.导致了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留下了大臣挟主专权的隐患
C.保证了皇帝决策的科学性D.推动了中央行政程序的完善
2024-05-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
3 . 某学者用“由虚入实”论述中国古代地方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其涵义如下:历史上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转变而来。下列史实,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B.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C.唐代的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D.明初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等分割
2024-05-1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凡军国大政的制赦起草先由皇帝交付中书省,中书省由中书舍人先对各奏文书迸行披览,作出初步处理意见,并草拟文告再交由中书令主要由中书侍郎对其进行修改之后。再交给皇帝进行审议皇帝批阅完毕以后会交给中书省,中书省按照批阅意见进行草拟,然后交给门下省进行审议,如果审核通过那么就可以将诏令下达尚书省,一旦门下省认为处理意见不合理,那么就会退还给中书省,由中书省继续草拟诏令,给皇帝进行申报,批阅之后再交给门下省。

——摘编自牟霜霜《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国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君主与宰相无等级之差异,所以周朝能统治良久)……后世君骄臣诏,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大夫、士之间……(宰相)避嫌而处,宁使其决裂败坏,贻笑千古。

——摘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完善宰相制度的举措,并从权力运作机制的角度分析唐代相权是如何限制君权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元璋、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看法。
2024-05-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的社会治理重视根据理学宗旨整饬基层教化,强调敦厉风俗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进入雍乾时期,地方政治因人地矛盾升级而亟须革新,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也有所变化。雍正、乾隆不再推崇康熙时期颇受重视的理学官僚治理模式,诸如水利、农桑等较为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亦被视作为官之必需。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部分理学官僚开始在处理地方政务的过程中主动将目光延伸到河工、漕运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变。自洋务运动开始,大量的新式技术官僚涌现。他们作为18世纪技术官僚的后辈,既是传统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新元素,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向中国渗透的过程在制度上的反映。

——摘编自张少娜《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清雍乾时期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实行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由于牛津、剑桥等贵族学校以培养通才著称,因此高级文官出现了贵族化的趋向。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文官队伍的中下层,使许多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福尔顿委员会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调整文官分级制度,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科学类”。另外还设立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等十大类。此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而且政府机构臃肿也严重束缚着行政效率。

——摘编自阎铃铃《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共同之处,分析清朝部分理学官僚转变为技术官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简评其实施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2024-05-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6 . 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等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评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讨论。
2024-05-10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唐代以两都为中心,每隔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一共设置了一千六百多所驿站,配有二万五千多驿夫。除了传递消息外,驿站还负责出行官员的食宿问题。驿站中还专门设置了办公场所,让官员在途中也能处理公务。这一现象(     
A.加重了普通民众负担B.源于统治疆域的辽阔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D.反映出社会经济繁荣
2024-05-09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8 . 秦汉时期官印使用普遍,其规格较后世印玺偏小。如表是部分官印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印文说明规格(单位:厘米)
皇帝信玺秦朝皇帝用印2.6×2.6
文帝行玺西汉南越王用印3.0×3.1
滇王之印西汉滇王用印2.4×2.4
楚司马印西汉楚国官印2.2×2.1
太官之印西汉少府官印2.2×2.2
①反映了“推恩令”实施的效果   ②体现了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
③狭长的简牍影响了官印规格       ④印证了汉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09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魏、晋以来,其任尤重,执宰相之职。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

——改编自《唐六典·尚书都省》

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尚书令从中朝走向外朝的历程。
10 . 北宋初期,朝廷一直以武将为帅镇守边关。澶渊之盟后,仁宗“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兼本道安抚使”。这说明(     
A.政府调整了崇文抑武的政策B.政治局势影响官员选任
C.边境危机改变地方管理体制D.民族交往影响边疆稳定
2024-05-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